探寻学业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项目介绍——文翁大讲堂举行第十六场讲座

  2012年11月28日,由成都市教育局主办、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文翁大讲堂”第十六场讲座在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顺利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刘坚先生以《探寻学业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题给与会人员做了专题讲座,介绍了正在实施和修订中的“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项目。

  刘坚主任的讲座包含项目简介(发展历程)、学业质量测试框架、项目质量保障、数据案例分析、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和几点思考共六方面内容。

  讲座伊始,刘坚主任首先表明了自己对于中国学业质量的看法,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因其学业质量高而享誉世界,而与此同时,又滋生了学业质量的副产品——过分重视考试及升学。我国中小学生长于读写算,赢得良好国际声誉,但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习,普遍实行常模参照测验,无限制放大甄别选拔功能,不仅增加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普遍的厌学情绪,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到有效落实。其结果直接导致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他向与会听众介绍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方案”的讨论中26位教育专家的意见,这些意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重国家政府决策,政府牵头,由国务院层面决策;二是重专业化,加大力度整体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专业水平;三是重改进,高度重视评价对教育改进的作用;四是重预防,充分估计“学业质量评估改革项目”的风险,建立预防其风险的机制。

  随后,刘坚主任简介了项目的政策背景,即政府的两个文件:《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个五年规划》。他强调了文件中的几个关键表述: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积极引领教育变革和转型;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学改革重要标准,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接着刘坚主任又向大家讲述了项目的发展历程。2003年,教育部基础教材课程发展中心成立了“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2003~2005年为项目建模阶段(Modeling),初步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测试工具研发程序与标准、测试实施质量监控机制等,初步建立起项目的运行模型。2006年―2008年为系统的应用和完善阶段(Application & Improvement),初步形成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标准标定、工具研发与数据挖掘、反馈与指导的模型。2009年―2010年为项目扩展应用阶段(Expansion),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部分学科、关键学段学业质量状况的数据常模;在深入开展区域数据分析、反馈与指导工作的同时,不断发现和筛选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主要因素。

  刘主任说,经过近9年的努力,项目工作团队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测试工具研发、抽样测试、数据分析、报告撰写和反馈指导的能力。2009年,项目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学生学业质量抽样调查,建立了全国学生学业质量的基础数据库。有140个区县956所小学50795名3年级学生,446所中学53684名8年级学生参加了测试。刘主任同时介绍了项目组研制的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学科的学业质量测试框架和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学生问卷涉及家庭环境、人际关系、学校环境、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效能感与自信心、学习策略等内容;教师问卷涉及教师日常工作、教师对工作环境的看法、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学生观和教育观、教师教学方法与策略等内容;校长问卷涉及校长日常工作内容、校长民主决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学创新等内容。刘主任对命题、抽样、培训、测试过程管理与实测,数据采集与整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各方面的项目质量保障情况也做了简要介绍。

 

  参会人员认真聆听刘坚主任讲座

 

  刘坚主任在报告中用柱状图、散点图、坐标图等重点分析和阐释了数据案例及其所显示的实证结论。这些实证涉及所调研地区的学生成绩与睡眠、学生成绩与作业时间、学生成绩与周末补课、学生成绩与学习压力、学生成绩与师生关系、学生成绩与教师教学方法、学生成绩与课外阅读、学生成绩与和谁一起居住等方方面面。实证数据表明:在东部发达地区,教师学历和职称等外在条件已不是影响学业质量的因素,师生关系、学习压力、教学方法、课外阅读才是影响学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西部地区,教师学历、职称等外在条件仍是影响学业质量的因素,师生关系、学习压力、教学方法、课外阅读更是影响学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数据案例的最后,刘主任还和大家分享了部分国际研究的启示。

  其研究结果还表明:学生成绩在国家内部的差异大于国家之间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流会加大两极分化,而非带来整体水平的提高;教育制度的竞争性将由个体为之付出代价,学生表现出的焦虑水平高于平均值,内部动机(对某学科的兴趣和喜爱)较低,对学校的归属感也比较低;教学时间和作业时间的增多并不一定带来学生更好的学习成绩;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教师任命与解聘、学生纪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与学生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关系;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并对学习过程不感到焦虑,更有可能获得好成绩;提高学生阅读成绩的途径不仅有改善教学,还有提高学生的阅读动机,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激动,会给他们的阅读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刘坚主任随后又介绍了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上海市和江苏省教育厅分别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研究、提炼出了一系列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如学习动力、师生关系、学习负担等,构建了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指标体系,称之为学业质量的“绿色指标”或“综合指标”。2011年,上海率先实施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2012年7月1日、8月28日,上海市教委与课程中心合作分别向媒体和教育系统公布绿色指标评估结果;2012年10月9日,江苏省教育厅与课程中心合作,实施学业质量综合指标评价。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包括: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与学业成绩相关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体质健康指数、跨年度进步指数。这一指标体系旨在引导全社会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引导教育部门科学地管理教学,引导学校和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秩序和环境。在此基础上,项目还为各地区描述学业质量综合指标构建了“雷达图”,可以直观反映各地学业质量发展的整体状况。

 

 

  在讲座的最后,刘主任请大家一起进行“几点思考”,并阐述了他的观点。思考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的目的。他认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旨在依法评估各级教育系统是否使学生达到国家规定质量标准的、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质量监测系统;旨在帮助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学业质量分析指导改进系统,也称教育质量提升系统。思考二:学业质量分析项目的功能。他认为,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系统应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了解学生学业质量的基本状况和重要影响因素提供实证依据;为教育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为改进教学和提升学业质量提供诊断和改进建议;要有助于改变教育部门简单依靠个人经验进行决策和指导教学的行为;同时通过数据与事实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思考三:为了改进学与教的评价。他认为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系统是为了改进学与教的评价。思考四: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并不是全面反映教育质量的完整体系。指标的形成是基于大规模数据发现并提炼而成,它针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时弊提出、直接指向学生健康成长,该指标体系在使用过程中将不断发展和完善。思考五:我们应将传统学业质量观转变为现代学业质量观,建立“以能力为导向、以标准为参照、以诊断与改进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学业质量标准体系,从制度设计层面规避传统学业质量观中普遍存在的“知识本位、常模参照和甄别选拔”的陈旧教育观念和与应试教育取向,从而带动整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回归到健康、科学、绿色的轨道。他指出,从学业质量入手而且也只有从学业质量入手,建立全面的学业质量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

 

  左华荣副局长主持并介绍报告专家

 

  成都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左华荣主持了此次讲座,他要求各学校老师、校长、各区(市)县教育教研部门要充分重视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认真学习研究该项目,为成都市建立教育质量生态指标献计献策。

  成都市教育局局领导、各处室负责同志,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分管中学和小学教育的科长,各区(市)县中小学校长及分管校长,市直属(直管)学校(单位)校(院、所)长(主任)及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学校校长共1000余人聆听了刘坚主任的专题讲座。

 

文翁总第16场:探寻学业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