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第一讲:如何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用循证研究?

20206月18日,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二厅,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督导评估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岳刚德以《如何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用循证研究》为题,从循证研究的起源、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类型、实践路径等三方面进行了精彩报告。

一、什么是循证研究?

循证研究起源于循证医学,本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诊疗方案。其中,由于随机对照试验遵照了随机、对照和重复(盲法试验)三原则,其获得的证据,与系统性评价和元分析获得的医疗证据合并成为最高等级证据,且自身成为临床医学的“金标准”。

基于对教师和医生从事活动的专业属性的类比,1996年英国剑桥大学David H. Hargreaves 教授在“年度教育机构培训讲座”上发表题为“教学作为基于研究专业的可能性和前景”的系统研究的演讲首先提出了循证教育学的理念他提议将循证科学应用在教育领域,运用循证的方法为教学研究提供更科学有力的证据支持,循证教育学的理念由此产生,也标志着英国循证教育学的兴起。

二、循证研究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循证教育是一个包含研究者、教育者、学习者、管理者等相关(利益)人员的复杂发展体系。其中,研究者通过科学化研究提供最佳证据,教师基于经验证据和专业智慧实施教学,学生及其家长根据文化背景、偏好、价值观等因素考虑参与教育实践的决策,而管理者通过循证可以制订教育政策协调整个教育过程。在这个体系下,循证教育学成为一种基于有效的最好证据进行教育政策制定与教育实践的一种哲学。也即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一种将最有效的经验证据与专业智慧(expertise)高效整合的决策机制,成为循证教育实践的核心思想。

在循证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评课,教师首要具备的一点是证据意识。在获得最佳(质量)证据,整合个人经验和专业智慧,结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做出教学决策,是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的关键机制。教师决策使用的证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其质量和可靠性依照以下级序逐级降低:Ⅰ级:随机对照试验;Ⅱ级:准实验研究,包括前测与后测实验;Ⅲ级:有着统计控制的相关研究;Ⅳ级:没有统计控制的相关研究;Ⅴ级:个案研究;Ⅵ级:传言或掌故。在教育(学)决策中,在未能获得较高等级证据的前提下可以使用较低等级证据,一旦有较高等级证据出现,须放弃较低等级证据的使用。

“分数的意义”为例,提出循证实践的分析框架。第一,问题提出,即提出有价值的、可以应用实证方法研究的问题,比如,小学生认识分数意义的差异性研究;第二,获取所有证据,文献回顾、个人经验、群体智慧等,包含分数意义教学策略;第三,证据评估,找出可靠、有效的最佳证据(教学设计);第四,应用方案,根据最佳证据制定教学方案(备课);第五,反思评价:针对教学方案使用后进行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教学实践。

三、循证教育的实践困境与展望

当下循证教育实践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一是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且由于缺失研究规范导致原始文献中缺少能够支持论证的高质量证据,影响二次研究中文献回顾的证据质量,导致证据的可获得性不强;二是教育智库的专业性和影响力亟待提升,在政策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估中因缺失循证实践规范,难以发挥政策的持续影响力;三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偏倚性导致证据的模糊性,针对同一范畴问题,由于研究人员个人质素、研究工具选择和方法运用带来研究结果分析的差异性,增加了证据评估和使用的困难;四是教育决策者循证素养不足,在证据使用存在多重目的时,基于个人主观感受,倾向选择有利预定方案的证据,而忽视对不利因素的充分论证。

因此,展望未来循证教育实践,期望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所转变:一是创造证据文化氛围,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二是重视教育研究规范,提倡循证教育实践;三是成立循证教学中心,发挥证据转化和政策咨询功能;四是培养从业人员循证实践能力,构建方便快捷的证据共享系统;五是利用大数据驱动最优质量证据形成,保障教育实践的规范、优质和高效。

 

四、交流与碰撞

听完专题讲座,与会博士纷纷交流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与岳老师探讨了循证研究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等问题。

高瑜:不同学科背景的博士在今天的研讨活动上就共同的议题,从不同的视角、方法、思路互相碰撞,在激荡中,一种现象有了多重面向,一个话题有了多种视角,一种研究有了多种范式。讨论让人从惯常的思维中抽离出来,激活思想、涵育学术、滋养心灵。

易志刚:作为一名从事了多年一线高等教育,但无教育学理论研究经历的工科博士,抱着学习的态度,听取了报告,并就如何将理工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应用于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困惑,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博士进行了探讨交流,收获颇丰。希望以后能开展更多形式灵活、多样的研讨和交流,激活思维,更好地推动我院教学科研的发展。

谢青琰:自己原来从未接触过“循证研究”,听完分享后,联想起自己的求学经历,发现之前从事具体的研究工作时所采用的方法与循证研究是紧密相连的,是同一研究思维范式在不同学科领域内的近似表达。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关注如何将“循证研究”这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法宝充分应用于一线教学、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研究。谢博士还分享了对“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薛涓:收获:一是要加强循证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具体了解其在教育研究中的使用方法及效果,二是深化了对教育研究者素质的解读,知道作为教育研究者该秉持怎样的研究技巧和研究态度。探讨:1.在提到基础教育课题时,讲到许多教师往往弄不清楚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二者在课题中各有什么特征,怎样甄别?2.岳老师提到证据的搜集,很多要依靠大数据,当前成都教育大数据的建设状况如何,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数据库?3.岳老师提及基础教育教师可用循证教育方法指导课堂,教师有哪些学习循证教育研究的途径?4.循证教育重视基于数据搜集上的证据证明,在循证教育研究中,经验是否参与,又处于一种怎样的地位?

李沿知:循证研究作为国外教育实证研究的新趋向,有利于实现教育研究、教育政策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互动与共享。岳老师的分享不仅让我们对循证研究的内涵与实践有了更深入、系统的认识,也启示我们要加强循证研究的学习与应用,深化循证研究的本土化改造、变革与创生。一是开展“基于证据的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提升教育政策的科学化水平;二是开展循证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循证教学能力;三是加强循证教学研究,在一线教师科研中融入循证研究的理念。

张丽:实证研究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主导取向,而循证研究又是教育实证研究的最新取向。今日岳老师的讲座促使我将平日的零散思考加以整合,受益匪浅。平日工作和学习中量化方法运用较多,但视角较为单一。在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也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教育深层次的理论思考与一线教师教学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加上科学的量化研究方法的论证,才能真正把握教育的本质和现象,在理论和实践的交融中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新时代教育的必要转向。


五、小结

成都市教科院李洪兵副院长高度评价了此次博士论坛的意义,他指出,博士论坛是打造我院学术交流平台高地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营造思想碰撞、学术争鸣的良好风气,以了解最新的教育研究动态,加深对教育领域前沿和热点问题的探究和交流。希望博士团队不断提升科研方法、学术理念、科学态度和严谨学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成都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