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承继与创新:新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路径与发展趋向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七期博士论坛成功举办

20216月28日,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七期博士论坛在A栋521会议室举行,本期主讲人李沿知博士研究生带来题为《承继与创新:新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路径与发展趋向》的讲座。

2019年10月30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印发的首个教育科研规范性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科研范式,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教育研究范式的内涵是什么?教育研究范式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在大数据时代和智能时代教育研究范式应如何转型?教育研究范式变革对基层教科研机构和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具有什么启示围绕着以上话题,李沿知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李沿知交流了关注新时代教育研究范式话题的缘由:一是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强烈诉求;二是教育学学习经历和教育科研工作的现实需要;三是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必然趋势。第二,她阐释了教育研究范式的内涵与变迁,讨论了四方面的内容:“何为范式?何为教育研究范式?教育研究范式如何分类?教育研究范式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她指出,教育研究范式是教育学术共同体对教育研究活动所持有的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究规范,并结合近20年我国教育研究范式的运用现状,详细分析了思辨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行动研究范式和交叉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第三,她对大数据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大数据的四个V“大容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快速度Velocity和高价值Value”为教育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数据驱动”与“思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转型,将预测与因果分析统一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功能转型。第四,她阐释了智能时代的教育研究范式转型发展问题,强调要建立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长效机制,对与教育发展相关的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教材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训体系等问题加强研究和实践。最后,她讨论了教育研究范式变革对基层教科研机构和一线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启示:一是加强协同研究,组建学术研究共同体;二是重视实践研究,构建本土话语体系;三是拓宽研究路径,推进多元方法共荣;四是提升数智素养,变革研究手段方法。

讲座结束后,与会老师分别交流了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岳刚德博士认为教育学科的发展及其学科地位与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两个问题相关:一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是教育学研究方法论。对于前者,一般认为研究对象涉及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或教育关系。李沿知选择和大家分享的这个话题其实涉及第二个问题,但与第一个问题脱不了干系,因此很具有探讨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对于教育真问题,很难区分属于理论范畴还是实践领域,需要借助研究工具予以诊断分析,比如调查研究访谈、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第二,不论是教育现象还是教育关系,均涉及人在社会场域中真实的行为表现,因此,借鉴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作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论的有机构成,是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有力工具;第三,在关注教育科学研究范式的同时更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伦理,尤其是关注在日常教育场域中发生的突发突起小概率事件,当小概率事件发生必须探究背后发生的背景、原因、相关影响变量和机制。

高瑜博士提出何谓好的研究?一项好的研究须有好的问题、适切的方法和“既在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好结论。好的研究方法,如同庖丁解牛掌握了规律和技巧,能够事半功倍、妙手偶得。最近在工作和研究的交织中时常琢磨工作的方法及方法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事”与“人”中寻得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研究同于工作又异于工作,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方法。李沿知分享的“教育研究范式”,以“范式”之义对不同的研究类型进行了区分,触通了我近期的工作思考堵滞。自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首提“范式”(paradigm)一词,“范式”被广泛理解为“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是学术共同体约定俗成的一系列社会准则和共识。”范式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综合体,是理论、假说、准则、方法的总和,是学术共同体的共同信念。显然,作为理论体系或公认模式的范式是方法更高级的形式。理解了范式与方法之别,再用之于工作,服务于更好的生活,是好的研究的本义。

薛涓博士认为本次讲座从时代诉求及现实工作需要出发,针对信息化时代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必然趋势进行选题,视野开阔又专注眼前现实问题,是很好的切入点。在讲座中,李沿知为我们梳理了教育范式研究转变的相关政策及文献来源,讲述了教育研究范式的内涵与变迁,阐明了教育研究范式的分类方法,分析了教育范式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智能时代对教育范式的可为与能为进行了见解独到的分析。通过她的讲座,我进一步了解了教育研究的方法,对以后的工作和研究具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易志刚博士认为本次讲座围绕教育研究的缘起、教育研究范式的内涵与变迁及大数据背景下当代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发展三个方面展开,其中,对教育研究范式的变迁和转型发展趋势的阐述给我了很大的启发,让我对教育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育研究的根本在于对人的培养,其决定了教育研究方法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等学科的蓬勃发展,教育研究领域有了更多可供借鉴和吸收的研究方法,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教育研究应该更加重视教育研究伦理。本次讲座对我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以及如何结合工作开展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古杰博士认为研究范式是每个学科的科学共同体广泛认可的行为共识,每个学科都有其研究范式。李沿知所作的关于“新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路径与发展趋向”的专题报告,讲述了教育科学研究范式的内涵与变迁,梳理和展望了大数据时代和智能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发展。李沿知预测大数据时代教育研究将形成 “数据驱动”和理论假设”(思辨研究)相结合的新范式,引人畅想和深思。

黄正翠博士认为本次讲座结合时代背景和自身工作与学习经历,选择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为研究对象,在对教育研究范式概念和分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内外刊物发文情况揭示了教育研究范式的变化,并就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育研究范式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不同的教育研究范式背后隐含着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深入理解教育研究范式及其变化对开展真研究、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应当在不违背研究伦理的情况下根据所选择的研究问题和期望达成的研究目标选择恰当的研究范式。李沿知关于教育研究范式变革路径与发展趋向分享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启发。

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作为基层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我们要努力发挥“智库”和“引擎”作用,积极关注新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掌握科学方法、加强实证研究,提升服务教育决策能力和服务教育实践能力,以高质量的教育科研促进成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