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重要信息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

  中国教育新闻网2013年06月19日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启动。我国将用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为中小学校“全面体检”。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突出“绿色评价”,具体内容和指标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

  其中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是针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出的。品德发展水平包括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4个关键性指标,由低到高、循序渐进。

  学业发展水平包括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4个关键性指标,不是简单强调考试分数,而是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应对未来挑战所需能力和素养。

  身心发展水平的指标最多,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方式、审美修养、人际沟通、情绪行为调控,不仅重视孩子们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兴趣特长养成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3个关键性指标,主要目的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学业负担状况,包括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学习压力4个关键性指标,主要关注学生学习效率,保护学习兴趣和热情,着眼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就像现在衡量经济发展强调“绿色GDP”一样,评价教育质量也应该强调“绿色”。

  据了解,此次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是“强化导向,促进发展,协同推进”。在评价方式上,强调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注重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注重促进学校建立质量内控机制。评价结果也将强调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激励功能,将被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作为考核奖惩学校的主要依据。

  要健全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方法。要通过直接考查学生群体的发展情况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进行评价、单纯强调结果不关注发展变化、过于依赖外部评价而忽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做法。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通过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评价,辅之以必要的现场观察、个别访谈、资料查阅等。

 

  901个县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人民日报》2013年06月01日 近日,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出台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专项规划、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一大批规模大、效果好的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和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产品,已列入民生实事项目,进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截至2012年8月,已有22个省区市和901个县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或设立专项经费。

  从2010年开始,全国妇联联合有关部门创办全国网上家长学校,并指导推动29个省区市创建省级网上家长学校。目前,一个上下联动、覆盖全国的家庭教育信息化指导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国网校网站的综合点阅率已达到4000多万人次,网站用户黏度接近新浪等门户网站,平均每人访问页面数约为14个左右。部分省市将网上家长学校建设纳入了公共服务专项扶持范畴。

 

  教育部:高职招考将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

  搜狐2013年06月04日 根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出台《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表示,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将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

  意见提出,要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逐步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意见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一是建立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办法,对报考高等职业学校的考生增加技能考查内容,招生学校依据考生相关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二是改革单独考试招生办法,国家示范性、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等可单独组织文化和技能考试,并根据考生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三是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选择部分办学定位明确、招生管理规范的高等职业学校,在农林、水利、地矿等专业,依据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四是完善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加强中职对口升高职的专业技能考试,以专业技能成绩作为学校主要录取依据。五是规范中高职贯通的招生办法,以艺术、体育、护理、学前教育以及技术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为主,进一步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六是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办法,对于获得全国、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关奖项的中职应届毕业生,和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以及获得县级劳模的在职在岗中职毕业生,予以免试录取。

 

  异地高考“破冰”首年遇冷 政策出台晚影响报名

  《京华时报》2013年06月08日 全国近20个省份今年不同程度地放开异地高考。但从目前官方已经披露的10个省份数据来看,一共仅有约4800名考生参加异地高考,这一数字与912万考生人数相比,仅占千分之五。从湖北、辽宁、安徽、浙江等省情况看,在今年符合异地高考条件的人数中,仅有约一成符合条件的考生选择异地高考。

 

  政策出台较晚影响报名

  各地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时间集中在去年年底,而此前高考报名已经结束,一些考生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落户或回原籍报名。预计2014年异地高考的人数会有所增加。

 

  报名门槛不低挡住部分考生

  虽然实行异地高考制度,但多数省份报名门槛不低,越是经济发达的人口输入地,压力越大,异地高考方案开口越小,而人口输出省的门槛就低得多。多数省份要求报名参加异地高考的考生及家长须提供连续3年学籍,房产证或租赁合同,连续3年社保等一系列资料,条件缺一不可,把一些考生挡回了原籍。

  专家称,异地高考遇冷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并非异地高考矛盾突出地区,且因异地高考政策刚出台,符合条件的学生还不多,有的考生仍回原籍报考。有专家表示,异地高考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建议抓住解决异地高考的机遇,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新政解读

  答记者问: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

  答记者问

  中国教育报2013年06月19日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如何形成的?“绿色评价”指标是如何确定的?又将怎样扭转社会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今天,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针对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进行了具体解读。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如何形成?

  教育质量评价对于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十分关键,请问《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长期以来,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导致了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传授、轻全面育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改革涉及诸多方面,需要进行系统设计,那么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是“强化导向,促进发展,协同推进”。

  强化导向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扭转当前普遍存在的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重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努力办出特色;协同推进就是要统筹规划相关改革,主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使各项改革协调配合,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绿色评价”如何促进学生发展?

  如何准确理解此次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答:这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就是要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多元,就是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由单一评价变为综合评价。

  这次改革的任务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全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方法、科学运用评价结果等;并完善推进评价改革的保障机制,包括协同推进课程教学、招生考试等相关改革,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保障评价经费投入等。

  大家把这次评价改革称作“绿色评价”,请介绍一下选择这些评价指标的主要考虑。

  答:建立大家所说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是这次改革的重点。评价内容和指标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这套指标框架力图把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细化和具体化,同时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在综合考查学生发展状况。

 

  这次评价改革与以往相比,在评价方式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评价方式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将评价建立在大量数据支撑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二是注重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三是注重促进学校建立质量内控机制。

  此次评价将对内容和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分项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评价结果要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作为考核奖惩学校的主要依据。

 

  评价改革还需如何细化?

  教育质量评价专业性很强,在改革实践中,有哪些难点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答:评价改革涉及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工具等诸多方面,专业性很强,有的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有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评价指标还需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分别进一步研究细化;其具体指标还缺乏相应的标准和全国或区域的常模,像学生品德发展、兴趣特长等;同时,还需要开发和完善相应的工具,并亟须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评价队伍。

 

  评价改革真正发挥作用还需推进哪些相关改革?

  答:推进素质教育,评价改革固然很重要,但还需要协同推进相关改革。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体育、艺术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强化实践育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的考查,使评价和考试招生的要求相一致,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意见》出台后,如何确保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答:综合评价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省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实施步骤和进度安排,建立有效工作机制。针对评价体系的具体细化,教育部将指导地方制定好实施方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对地(市)、县(区)工作的指导。

  同时,教育部将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各地教育部门也要抓好一批实验区,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标准和相关配套改革;此外,还将建立评价资源平台,组织专业机构制定评价操作指南,促进评价资源共享。

 

  各地动态

  四川:为留守儿童建档 规范管理学习健康资料

  中国文明网2013年05月30日 近日,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档案局联合出台《留守学生(儿童)档案管理办法》。根据《办法》规定,四川省360余万留守儿童在家庭、学习、健康等方面的文字和声像资料,将被纳入档案规范管理。

  根据规定,留守儿童档案管理实行“谁形成谁负责”的原则,档案形成单位一般应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健康档案、用餐登记台账、营养状况档案和代理家长、帮扶记录档案等。

  《办法》将档案保管期限定为永久、定期两种。其中,留守学生(儿童)用餐登记台账、营养状况统计表要求保存10年;社会各界帮学助困、结对帮扶、捐款捐物及发放等文件材料保存30年;儿童健康检查记录表、留守学生(儿童)成长记录表、学前留守儿童监护情况记录、代理家长协议等为永久保存。

 

  北京市:中小学生进博物馆将成常态化的学习方式

  《中国青年报》2013年06月04日 近日,由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文物局联合举办的北京市中小学“博物馆之春”活动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启动。此项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社会大课堂常态化应用,推进博物馆资源和学校教育的融合,让学生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方式和休闲方式。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在启动式上表示,北京市作为首都,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浓缩和凝练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精华的博物馆资源遍布全市各个区县,要把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转化成学生可以消化、吸收的教育资源、课程资源。

 

  广东:9月1日起放宽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检标准

  陕西教育网2013年05月29日 《广东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标准》2013年修订版近日公布,9月1日起执行。新规中各种“不合格”条款从21条减为15条。其中,原第十三条中多种性病及艾滋病“不合格”的条款被删除;此外,对于部分肢体、视力及听力等残障群体从教,新规也取消了限制。

  放宽体检标准,向更多有志从事教师职业者敞开大门,广东此举赢得了不少掌声,特别是残障群体不再被排除于教师队伍之外。然而,新规对人们谈之色变的艾滋病、性病感染者敞开大门,也引起了很多家长的担忧。

 

  安徽:出台意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品和人文教育

  国研网2013年05月29日 针对少数高等职业院校重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轻素质、轻德育的不良倾向,安徽省日前出台《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教育工作意见》——

  提出高职院校要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加大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的比例。要将思政、品格、职业素质、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心理和安全教育、就业和创业等课程合理纳入教学计划中,对这些课程的安排要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开设实用课程。课程分核心(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三个层次,内容上三者相互配合。

  要求各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发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课程,课程开发要以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为目标,以高职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德育工作与人文科学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

 

  广西:今年将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腾讯网2013年06月11日 今年广西5所高校面向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定向招收500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2013年到2017年,广西将通过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培养5000名能胜任小学各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农村小学教师。

  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立足农村教师素质需求,定向招录一批初中、高中优秀毕业生,培养一批既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又能承担农村小学各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对象在初中、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培养对象需要与培养院校、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免费教育协议的同时,与所在区县签订培养使用协议;在校就读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

 

  青岛:允许事业单位以特岗方式招七类高层次人才

  先锋教育网2013年06月03日 日前,青岛市出台的《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管理暂行办法》,通过特设岗位的形式创新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机制,突破事业单位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瓶颈。

  青岛市规定的七类人才可享特岗待遇: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的前3位完成人, 享誉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大师级文化艺术名家和知名人士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或相应层次人员,获中华技能大奖或全国技术能手的高技能人才,市突出贡献人才和市拔尖人才;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研究项目或课题,本单位人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确需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市级重大项目、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且能突破科研关键技术或核心部件制造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的人员;急需、特需的其他专业人才。

  青岛出台的《暂行办法》中“特设岗位”是指在事业单位编制之内正常岗位设置之外的非常设岗位,实行人岗合一,特设岗位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特设岗位适用于全市实行了岗位设置管理的事业单位,在无相应等级岗位或相应等级岗位无空缺情况下,通过规定的招聘程序引进的高层次或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

  特设岗位的任职条件不应低于聘用人员所在单位同类同等级岗位的要求,所在单位未设置相应等级岗位的,不应低于本系统同类同等级岗位要求。事业单位中与特设岗位相同等级的岗位出现空缺后,特设岗位聘用人员即转入空缺岗位,原特设岗位自动核销;在工作任务完成或聘用期满,不继续聘用以及解聘、辞聘后,特设岗位予以核销。

 

  河南洛阳:严格控制“大班额” 校长违禁将被免

  中国青年网2013年06月04日 近日河南省洛阳市教育局规定,今年该市将加大跨区招生治理力度,杜绝初中学校“超大班额”招生现象,并严格控制“大班额”。凡出现“大班额”的学校要向市、区教育局报告,并陈述出现“大班额”的原因;对出现“超大班额”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将给予校长免职或解聘处理。

  今年洛阳市教育局将首次联合公安部门加强户籍审查,严格执行户籍迁移制度,杜绝为了择校而虚设、挂靠、迁移户籍现象。

 

  海外传真

  欧盟将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基础教育更加平等优质

  中国在线2013年06月03日 据欧盟网站近日报道,欧盟将通过以持续的财政支持,确保到2015年实现欧洲教育更加平等、更加优质,到2030年每个孩子都能完成基础教育。

  欧盟发展事务专员安德里斯·皮耶巴尔格斯表示,欧盟2014年至2020年的援助预算中,至少有20%将用于人才开发和社会融入方面,而教育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到2030年,无论出生背景,欧盟将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完成基础教育,掌握基本的识字和算术技能。

  欧盟教育、文化、语言和青年专员安德鲁·拉瓦希鲁表示,在欧洲,五分之一的学生以及7300多万成年人有阅读和书写困难。他强调,欧盟各国在提高识字率、促进教育发展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应加强合作交流。

 

  希腊政府批准成立“中小学教育质量保障局”

  新民网2013年06月11日 根据希腊最近通过的第4142号法律,希腊政府批准成立名为“中小学教育质量保障局”的独立行政部门,其主要任务是保障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质量。具体而言,它的使命是负责对教育政策委员会制定和实施的教育政策进行监督、审查和评估,并且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和教育文化体育部及其下属其他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估。而且,该部门还将对中小学教师所实施的评估过程进行监督,对有关教育工作和教师的评估体系进行评估,以找出漏洞和改进的办法。同时,为了确保评估的可靠性,该部门还负责参照国际标准设定评价指标,制定、组织评估程序并将其标准化,以及提前公布评估程序等。

  希腊希望通过该部门的建立实现如下效果:对教育工作的质量水平进行评估;找出教育工作的长处和不足,提出并实施必要的改进措施;确定改善行动和调控的优先方向;为提高教育系统整体的功能、效率与质量,制定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国家战略规划。

 

  英国建立首家全国辅导协会以提升行业标准

  英国《每日电讯》2013年05月29日 近来英国中产阶层家长掀起了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的热潮。一个名为教育市场改革中心的机构正计划建立首家全国辅导协会,以提升行业标准,增强教学的一致性。该机构背后有数家主要的家庭教师公司支持,磋商会议于5月22日举行。

  会议要求入会的辅导人员需签订新的道德准则,接受审核程序,以达到最低的辅导资格标准。如果辅导的孩子在11岁以上,则辅导者至少需具有与辅导学科对应专业的本科学历,如果辅导的是小学生,则只要具备本科毕业证书即可,不限制专业。

 

  日本拟于5年后废除“一次性”全国高考制度

  北京商报2013年06月07日 日本政府正在考虑取消“一次定终身”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而采用高中“多次考试、选择最佳成绩录取”制度,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给年轻学子更多努力的希望。

  由日本早稻田大学总长镰田薫担任主席的日本政府教育再生会议从6日开始,就改革日本全国统考制度问题进行协商。会议计划在2013年9月,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内阁递交一份改革建议书。

  根据目前透露出的信息显示,日本政府计划在五年后废除目前的全国统考制度,采用“达成度考试”制度,即在高中期间,由日文部省组织全国规模的数次统考,选择最佳一次的成绩报考希望的大学。而大学方面根据考生几次的统考成绩,再以面试和笔试的方式进行综合判断,最终决定是否录取。

 

  研究与评论

  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工作需要注意的若干趋势

  木易士(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我们国家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城乡变迁。

  在这一进程中,教育既是城镇化的因变量,也是自变量。教育体系如何重构、资源如何配置、学校如何布局,将直接影响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城镇化也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人口大规模转移、农民大规模进城的格局下,提升城市教育资源承载能力、办好农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问题,历史地交织、汇集在一起。

  城镇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城镇化是一个较长过程,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要面临它所带来的挑战;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变化,其影响将波及中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历史的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中把握,这样才能在历史大潮流到来之前,做好应对工作。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我们要认真总结分析已经呈现、还将持续和将要出现的趋势,为教育的未来变化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政策准备和物质准备。

  一、人口转移流动的家庭化

  改革开放之初,在浩浩荡荡的“打工潮”中,更多是一个个“打工妹”、“打工仔”,用工季节离乡,年底回家过年。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来多少回多少,短期性流动明显;二是举家流动少,只是家庭中壮年外出打工。30多年后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中一部分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打拼,在城市有了相对稳定的住房和收入,从“候鸟式”的来回摆动开始过渡到定居状态。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了初中或高中阶段教育后,具有较好的文化和技能基础,比较容易在城市稳定下来。经过长期的城市化过程,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上辈世代居住的农村情结弱化,也丧失了农业劳动技能,已经难以胜任农业生产活动,一部分人还没有了土地,他们不愿意,也回不到农村去了。因此,城市扩容、住宅区建设、教育设施配套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现实地摆在流人城市面前,特别是城乡接合部的学校规划布局问题尤其应该高度重视。

  二、人口转移就业去向的多元化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布局,影响着人口的流动方向,进而决定着教育资源的优先配置次序。十八大提出,“科学规划城市群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可以预见,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化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趋势和人口流动趋势。在这样的城镇化顶层设计和城市布局下,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需要主动根据国家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前研究本区域是要加快发展大中城市,还是重点发展卫星城,还是加快发展小城镇。这是本地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的基本依据。近年来,一些地方“上班、上学在市区,居住在郊区”的“睡城”现象,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大片新建居住区周边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在配套建设学校过程中前期介入,参与规划、设计、监管、验收等环节的工作,防止开发商“该建不建”、“建了不交”、“交的不达标”等问题。

  三、城镇化进程的梯度化

  城镇化是非均衡推进的过程,在我国发展大战略布局下,这一特征尤为明显。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这是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随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沿边经济开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随之确立,东部沿海地区也成为了我国城市化率最高、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三个城市群也在沿海基本形成。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东部地区要素趋紧、用工成本不断攀高等因素,东部产业和资本呈现向中西部扩散和转移的趋势,中西部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与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产业的转移必然伴随着劳动人口及其家庭的流动。一大批经过在东南沿海城市多年培训的致富能人回乡创业就业,一些先前在东部城市出现的教育问题,也会先后在中西部市、县,甚至乡镇不同程度出现。中西部地区要未雨绸缪,借鉴经验,总结教训,做好城镇化对教育资源需求的充足准备,尽量避免类似问题大面积出现。

  四、农村教育空心化

  这是需要高度警惕、坚决防止的倾向。近年来,在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流动的过程中,农村学校较快撤并。据统计,2001年至2010年,全国小学由49.1万所减少到25.7万所,其中农村学校占减少总量的87.6%。初中由6.7万所减少到5.5万所,其中农村占减少总量的91.7%。布局调整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效益,提升了教育质量,但也带来了农村学生上学路途远、城镇超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等问题,这与教育规律不符。有人提出,农村孩子进城读书是市场选择,是家长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自愿行为。对此,我们要冷静分析这一貌似合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如果我们的乡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建设得一样好,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水平一样高,还会有多少家长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城市?农村教育的目标,不是把农村孩子都转移出来,农村教育的出路也不是城市化能解决的。因此,这一趋势是需要扭转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两个重点。学校是一个乡村活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精神之所在,对乡村社会转型的作用不可低估,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农村教育的未来和希望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本乡本土,这个问题需要反思、探索。

  五、学校向城镇集中过程中的“产业化”

  这与上一个趋势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我们反对教育产业化或者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去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强调:“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是政府的法定责任,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一些地方不顾实际大量撤并农村学校,在县城或县城周边大搞“教育园区”建设,大量学生家长租房或买房陪读,让农民承担了学校集中化带来的交通、食宿成本,财政“甩包袱”、促进城区建设、开发房地产等因素起到了推动作用。要从方便就近入学、提高质量效益两个方面,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学校从程序上要充分听取家长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没有做好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的,应暂停撤并。

  六、城镇新旧市民的二元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管理制度,在人口布局上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开以及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大批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需要进城务工就业,国家逐步放开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农民进城后,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就是能不能让他们获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益,能不能融入城市,变为城镇居民。否则,大量农民工融入不了城市,又在城市边缘大规模聚居,原来的城乡分割二元结构就会演变为新的城市二元结构,无论对流入地城市还是对整个国家的城镇化进程,都是一个潜在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长时间在城市工作、在城市生活,他们渴望成为“城市人”。如何为他们的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如何帮助他们的子女融入城市的学校、班级、人群,融入城市生活,“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索。

  七、教育福利拉动型城镇化

  这在我国一些特大城市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城镇化绝不仅仅是农民进城,就其内在驱动力而言,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城镇化的进程应该是产业结构升级、就业结构转变和生产要素集聚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关于放开户籍会不会引发大规模农民工蜂拥而人的问题,有的学者从经济收入的角度分析进城的成本与收益,计算利弊得失,认为进城人员会衡量工作机会、打工收入、住房等进入城市的成本,进而选择进城还是不进城,进入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今天,如果仍然把进城人员作理性经济人分析的话,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他权衡利弊的天平上,又增加了另外一个重要砝码,就是为孩子选择好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或者为争取一个高考考籍而进城,或另外选择一个城市。这也是一些地方对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问题上设置较高门槛,不敢向社会释放过高预期的顾虑,担心一些外地人口为分享优质教育资源而举家搬迁,从而出现“教育福利拉动型”的人口增长。为孩子升学就业而进城,从个体来说无可厚非,但在一个时点集中出现,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城市集中出现,就需要重新考量。一方面,各地要遵循积极解决、符合条件、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落实好《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和资源承载能力,做好人口综合控制工作,努力提高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能力。

  摘自《人民教育》2013年第8期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