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成都教育参考》(十一月下)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光明网2013年11月22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直面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盼,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面,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高度,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决心和战略考虑。

  (一)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回顾改革开放35年辉煌历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指针,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改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发布迈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努力构建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战略部署,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特别是2010年发布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3年来,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明显增强,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顺利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改革都在朝着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这完全得益于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注入的活力动力。

  (二)教育改革是历史新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我们党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密切联系。按照《决定》关于“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是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党的各项事业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可靠保障

  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纪之初1000美元上升到6000美元以上,社会开始由生存型消费逐渐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更好服务国家社会的愿望愈加迫切,也更为多样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集中反映了今后教育领域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就是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的领导,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明确攻坚方向,凝聚社会共识,加强举措配套,统筹落实好以下三个重点方面。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

  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字里行间深深寄托着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赋予立德树人以深刻理论内涵和全新时代特征,意义非常深远。今后教育领域中的所有改革,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是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要求,细化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安排,把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其腾出更多时间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还必须积极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决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以及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清晰表明我们党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政策基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尽快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决定》要求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考试招生制度,就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决定》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期望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从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起步,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到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再到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特别是在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方面迈出新步,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所必须秉持的基本政策内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还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状况有待改变,对此,《决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时,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要循序渐进和制度创新,既要把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还要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这些都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决定》专门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具体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等,都成为亮点,也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决定》提炼出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要点,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的方向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决定》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关键在于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

  “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决定》提出的极具创新性的政策要求,就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人教育领域,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落实行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阶段,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也是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抓住历史性机遇,统筹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一)切实增强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高度共识

  我国改革开放35年经验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从来都是上下左右的通力合作和紧密配合,每次成功的改革,都是群众广泛参与、集体同心攻坚的结果。我们要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必须科学分析、深刻认识当前教育体制机制积弊,尽快克服改革动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不敢或不愿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在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中,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识,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

  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大政策举措,一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除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环节外,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要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改革实施中,加强检查监督和定期评估,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及动态调整,避免产生大的偏差,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

  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直面的问题。《决定》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投身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不同部门之间会有一定的职能交叉和需要彼此协调的关系。围绕《决定》所布置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重点任务,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指导性意见,注意增强部委之间的政策协调,逐项明确本届政府任期内重大教育改革清单。地方要以增强本级教育统筹为重点,制定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国家层面重大教育改革任务,体现省域教育改革特征,重在解决本省的实际问题。国家建立鼓励支持改革激励机制,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学校,在资源配置、权力下放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三)继续注重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全国一盘棋,但决不能一刀切。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启动实施时,就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高校选取425个单位先行试点,经过3年的探索,在顶层设计、政策协调、咨询指导、监督检查、宣传推广等方面,初步建立一套改革推进机制。根据《决定》总结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改革重要经验,我们要继续沿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按照《决定》提出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以及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对国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试点进行整体评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强统筹,多措并举,以点带面,扎实推进。

  实现中国梦,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按照中央改革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加快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中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刘利民:加快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2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于更好更公平教育的强烈呼声和要求,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立足中国国情探寻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新思路

  我国已全面完成“普九”,进入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目标任务承载着亿万群众对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双重期盼,比实现“普九”更为复杂、难度更大。近年来,国家围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了一系列大事实事好事。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大幅提高。中央和地方投入3000多亿元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让学校成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营养改善计划从最贫困地区起步,已经惠及3000多万名学生。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等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周转房建设、职称制度改革等措施改善了农村教师的地位待遇。这些政策举措有效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为什么有的地方治理择校乱收费、推行就近入学,阻力那么大?根本原因还是学校差距大。而学校差距大,最大的差距是师资。在基本完成了学校建设任务的地方更是这样。因此,要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均衡发展,就必须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均衡配置师资,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进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既是事关全局的大事,也是件难事。因为交流轮岗直接关系到校长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学校等方面的诸多利益,处理不好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影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甚至形成社会稳定压力。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从以下四个方面逐步形成符合教师队伍建设实际的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新思路。

  一是要资源共享,整体提升。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既不能走日、韩等国整齐划一、“削峰填谷”的老路,也不能走英、美等国任由市场配置教师资源的弯路,而是要“保峰填谷”,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和城乡学校“共赢”,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办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二是要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实行刚性流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政策兜底与激励引导相衔接,探索流动层次、流动范围、流动类型和流动方式的多元互动。统筹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等硬举措,形成整体推进工作的合力,标本兼治推进均衡发展和择校问题的解决。

  三是要制度创新,项目引领。从体制机制层面逐一破除阻碍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全新的校长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寻求校长教师流动的源动力和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的红利。针对困难地区、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示范项目,加强对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引领和带动这些地区和学校(国外称为“教育优先区”)的教育发展。

  四是要分步实施、试点先行。正视区域教育发展的显著差距,不求改革一步到位。可从县(区)域范围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做起,率先在县(区)域内将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建立起来,逐步将这项制度拓展到市域、省域乃至全国。要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扩大的思路,不断探索和完善校长教师交流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力求科学合理,既达到交流轮岗的目的,又充分调动广大校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交流工作取得实效。

  二、全面总结提炼各地推进校长教师交流的好经验好做法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少地方已经开展了先期探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根据统计,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出台了关于推进教师流动的相关政策,并开展了改革试点。上海市、四川省成都市、湖北省武汉市、辽宁省大连市、河北省邯郸市、山西省晋中市、陕西省宝鸡市、浙江省嘉善县等,从省、市、县各个层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8月,浙江省出台专门政策文件,提出2014年在全省全面实施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

  各地推进校长教师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7个方面,值得学习借鉴。一是实行定期流动。辽宁等15个省份实行了定期流动制度。对于校长流动,一般要求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任两届后必须流动。对于教师交流,一般要求在同一所学校工作6年或9年就需要轮岗到其他学校。二是普遍开展支教。各省基本都建立了支教制度。如河北省规定,城市市区每年应安排5%左右的教师下乡支教;对到该省62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支教,按照年均2万元的标准给予支教教师生活和交通补助。三是组织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制定专门办法,鼓励和引导办学水平高的学校与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际支援关系,通过“结对子”、“手拉手”等多种形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建立教育联盟。北京市东城区、四川省成都市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教育联盟,联盟内部实现人员流动,使更多薄弱学校受惠。五是探索走教制度。一些地方打破教师的学校限制,一名教师同时承担几所学校的教学任务。如湖南省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只聘任到乡镇,不定点到校,对村小、教学点的音、体、美教学实行走教制。六是开展送教下乡。一些省市组织城镇骨干教师利用节假日到农村培训教师或讲授公开课。如安徽省建立城镇骨干教师讲师团,定期送教下乡。七是优质资源辐射。北京市、上海市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导师团、师徒结对等形式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辐射。这些形式多样的交流方式,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和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受到了欢迎。

  三、牢牢抓住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关键环节

  各地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虽然取得了有益经验和积极进展,但从全国面上看,工作推进还很不平衡。一些地区校长教师交流的覆盖面不够广、交流的力度不够大、激励保障措施不够完善,个别地区的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甚至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效。为从国家层面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教育部正在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工作措施,并广泛征求了校长、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国家将从5个方面的关键环节入手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努力修建一条推进校长教师流动的“生态路”。

  一是加大推进校长教师交流的力度。明确加快推进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人,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率先实现县(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促进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的解决,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是扩大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根据各地实践经验,明确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或任教达到规定年限的校长或教师,原则上均应交流。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学、教学点之间的校长教师交流。着重推进骨干教师和优秀管理干部的交流。

  三是创新校长教师交流的方式方法。实施“名师名校长交流特聘岗计划”,定期选聘中小学特级教师、省级教学名师以及优秀校长到中西部艰苦边远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任教3年。依托“名师名校长交流特聘岗”建设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支持交流特聘岗名师名校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本土化培养,形成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自身造血的长效机制。鼓励各地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手拉手、教育集团、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扩大智力交流的覆盖范围。

  四是强化校长教师交流的激励保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从调动校长教师内在积极性出发,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让参与交流的校长教师,经济上受到优待、精神上受到鼓励、地位上得到彰显、事业上得到发展。

  五是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总结地方成功经验,突破校长教师交流的人事制度障碍,大力推广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用”的管理制度,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为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交流轮岗工作取得实效

  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是一项关系义务教育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改革涉及面广,利益相关性强,备受社会关注。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对这项改革的组织领导,确保交流轮岗工作在平稳顺利推进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要注重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各地各学校要从调查研究入手,把校长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摸清楚,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透,把工作思路和措施想明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主动会同相关部门抓紧制订相关实施办法,构建起实施校长教师交流的有力的政策体系、组织体系和物质保障体系。

  要注重规划引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校长教师交流的中长期规划,统筹各类学校和校长教师的不同需求,统筹交流与培养以及结构优化,统筹学校需要和交流对象的实际情况。要合理制定分年度的具体交流计划,覆盖到需要交流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优秀教师和管理骨干的交流上,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去任职,加快优化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

  要注重政策宣传。深入宣传解读交流政策,把重大意义讲清楚,把改革方向讲清楚,把相关要求讲清楚,把鼓励政策讲清楚。答疑释惑,切实增进广大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对交流制度的理解、认同和支持。积极总结推广各地各校行之有效的做法,发现和宣传交流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努力用先进的典型推动交流工作。多给校长教师一些人文关怀,多做一些暖人心的工作,尽量使交流轮岗安排得更合理些、更合情些,使他们内心真正愿意流动、主动参与流动。

  要注重工作督导。不断完善“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级分解工作责任、领导责任。要将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体系,并作为认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的重要指标。对教师、校长交流工作推进不力、范围不广、成效不大的,不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认定申请。

  当前,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进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反对“四风”,解决广大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是关键。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会同有关部门把广大群众关心和呼吁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这件事情做好,让每个学校都能有好的校长、好的教师,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重要信息

  中央拨160亿扶持中西部和东部困难省份学前教育

  《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3日 日前,中央财政下达了2013年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60.3亿元。其中,解决“入园难”成为资金着力点之一。据此,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省份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及孤残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等问题。财政部透露,从2011年开始,中央财政通过支持“校舍改建、综合奖补、幼师培训、幼儿资助”等4大类7个重点项目,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422.4亿元,补助各类幼儿园13.9万所次,直接惠及幼儿1700万人次,鼓励地方解决了731.9万人次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问题。

 

  调查报告显示:教育公益组织发展呈现出新特点

  中国妇女网2013年11月18日 近日,在2013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上,《中国教育公益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发布,该报告对近年来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梳理。

  在调研的223个教育公益组织的样本中,74%的组织针对农村儿童开展工作,18%的公益组织针对城市流动儿童开展工作,服务于困境儿童和学生的有13%。 在工作类型上,助学类工作占样本总量的52%, 进行阅读推广工作的占50% ,提供支教服务的占36%,开展的工作为儿童早期教育与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多元教育资源提供的占比均超过20%。在地域分布上,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组织数量明显多于中部地区。

  教育公益组织出现了一些可喜变化。一批发展较稳定的教育公益机构出现,民非注册的机构占比增加,达到39%,未注册机构占比减少;机构规模稳中扩大;从运作经费上看,年支出在50万元以上的机构明显增加,32%的教育公益组织年支出在10—50万元,22%的公益组织年支出在10万元以下,年支出在200万以上的教育公益组织多为资助和支持类基金会及国际机构。

  教育公益组织的新特点也表现明显,报告指出,社会主流人群关注和介入教育公益领域,志愿精神的传播和践行成为时尚,在公众调查问卷中,32%的人表示参加过教育类公益组织的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微公益和网络草根公益组织涌现。根据支付宝发布的数据,2012年网络公益捐赠同比2011年增长70%,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草根公益组织借助网络交互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的传播、沟通和互动,增强了草根公益组织之间的合力。此外,这种新特点还表现在,教育公益组织的工作逐渐向教育内涵方向转变,例如,助学和支教类组织和项目开始从传统的扶贫向教育内涵改善转变,普遍把素质教育作为未来发展的工作重点;教育公益支持性机构得到一定发展以及行业平台出现;政府推出向公益组织购买服务的尝试,例如上海浦东新区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力度较大,在项目直接购买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公益项目招标投标、公益创投大赛等形式让更多公益组织受惠,以及北京“四环游戏小组”获得了“城市流动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探索项目”购买,等等。

 

  各地动态

  大连:今秋学期大幅提高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中国教育报》 2013年11月18日 日前,大连市财政局、市教育局正式出台文件,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大幅提高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市普通高中公用经费总额由此每年增加1.2亿元。大连规定,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全市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每年1300元调整为每年2800元,其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由每年500元提高至每年2000元,寄宿制学校按实际集中住宿的学生数,在此标准基础上上浮25%。同时,建立市县两级共担的高中经费保障机制,对各县(市、区)所属高中公用经费,由市财政参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承担比例给予资金补助。

 

  山东青岛:首创"1+N"创新机制盘活教育人才引进

  和讯网2013年11月20日 “1+N”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是青岛经过三年探索,逐步完善起来的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机制。“1”就是“统一招聘”,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作为全市补充师资的主要途径。“N”是打破“统一招聘”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招聘教师方法。具体方法:一是直接引进高层次人才,主要针对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部级特级教师等;二是赴高校直选,包括全国重点综合性高校或相关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普通高校,重点引进学校需求的技能操作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教师和紧缺教师等;三是免费师范生选聘,在全面安排本地生源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前提下,再面向山东省生源公开选聘;四是内部交流调配,在全市教师总编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市教育局根据各校教师人员结构情况,自主调配。“1+N”办法实施三年,截至今年新学期,青岛按此方法共自主招聘教师103人,占全市招聘教师数量的31%,分别补充到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初中、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其中,“破除用人本地化思维、取消户籍限制、紧缺岗位不受报名比例限制”,是对目前招聘工作中存在的“限制性条款”的有效纠正;而聘请外地、外系统专家进行招聘考核的做法,创造了“考官不知面试谁,考生不知谁面试”的公平竞争环境,可以杜绝人情和关系对招聘的影响。招聘中,每个面试考场选派市民监督员和纪检员全程参与监督。

 

  武汉:常青第一中学改革教师聘任制 选谁上课班主任做主

  《长江日报》 2013年11月21 日 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在教师聘任改革中,选哪位教师来上课,具体要由班主任说了算。原先哪位教师给什么班上课,均由学校来安排。改革后,学校聘任年级组长,年级组长再来聘任班主任,班主任负责聘任各科教师。一年聘期结束,绩效优劣摆在桌面上,“懒”教师很可能“落选”,被转到教学辅助岗位。这种聘任制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之间的选择,体现了双方的信任,促使他们为了共同目标形成好的工作氛围和互相促进的团队。

 

  北京上百所中小学试点“健脑操”提高学习效率

  《北京日报》 2013年11月15日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连续集中精力的时间超不过15分钟,6岁的孩子超不过6分钟。而目前中小学,一堂课40余分钟,老师一人讲,还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并不利于学生高效率地学习。

  为改变这种现状,北京市启动了“友善用脑”项目,通过科学教学改变传统课堂,其中特别设计了“健脑操”环节。现阶段的“健脑操”并非一种真正的操,而是老师在课堂中设计的一个环节,通过播放音乐、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离开座位走动等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提神醒脑”。增设“健脑操”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提高。目前,北京市已有10个区县的上百所中小学试点“健脑操”,涉及学生至少10万人。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正与北京市针灸学会进行合作,计划推出一套真正的健脑操。上课时,老师可以适时地拿出半分钟或者1分钟,让学生按摩醒脑益智的穴位,有助于放松和健康用脑。据悉,这套操适用于小学和初中学生。

 

  新疆:中小学2015年均配备心理咨询师

  东北新闻网2013年11月22日 截至目前,新疆中小学已有1510名专兼职教师取得国家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质。到2015年,新疆每所中小学将不少于1名取得国家专业心理咨询资质的教师,实现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全覆盖。新疆从2010年开始启动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师培训工作,邀请全国知名教授和专家,每年通过远程教育培训两批中小学教师,教师在培训后参加国家统一考试。

 

  广东:幼儿体育教学大纲拟2015年出炉

  《南方日报》 2013年11月22 日 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构建幼儿体育活动实践体系的研究,并在全省幼儿园中展开课题实验。21日,该课题的子课题开题报告会在穗召开。课题负责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员庄弼介绍,“构建广东省幼儿体育活动实践体系的研究”为全国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也是国内首次开展的有关幼儿体育活动体系的研究课题。该课题通过对幼儿各年龄组(3-6岁)基本活动能力发展内容进行实验跟踪研究,建立幼儿各年龄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活动内容、锻炼手段与评价方法。如今,该课题已在广东省90所实验幼儿园铺开,计划于2015年构建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体系,并向全国推广。

 

  海外传真

  英国怎样保护儿童的游戏权

  国研网2013年11月24日 在儿童游戏权保护方面,英国建立了堪称世界上最完善、最全面、最有力的保护体系,不仅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民间游戏组织和各种游戏项目,它们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为保障儿童的游戏权服务。

 

  法律法规是根本保障

  英国关于儿童游戏权的立法主要体现在1989年通过的《儿童法》中,该法对儿童权利、儿童卫生保健、儿童福利与教育等内容作了全方位规定,是英国最为重要的儿童保护立法。该法对儿童游戏权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17条“儿童与少年之计划”中,该条规定:(1)大臣可根据法律规定,要求英格兰儿童服务主管机关制定、公布计划,并履行各该主管机关所制定的有关儿童与少年之政策。(2)地方主管机关必须提供服务,并制定适宜本地的儿童与少年休闲计划,此计划应说明对儿童与少年之未来展望,并在计划公布时详细论述优先考虑的事项与活动。

 

  民间游戏组织不懈努力

  在英国,存在着大量的民间游戏组织,他们在推动着英国儿童游戏的组织与开展,确保儿童游戏权的实现。英国儿童游戏权公益组织。该组织主要有FPFC协会和FPFC慈善信托公司等两大机构组成,专门从事为争取儿童游戏权而开展活动,促进政府改变政策与制度;负责游戏权的研究、资讯及相关事务。目前,FPFC进行的方案有网络化工程、自由游戏、儿童游戏设施及保护措施、游戏公平、游戏表达、与游戏相关技能交流等。

  儿童游戏资讯服务是第二个英国文化、媒体与体育部订约并接受资助的民间组织,该组织为公众提供与儿童游戏有关的建议与指引,它拥有非常丰富的与儿童游戏相关的资源,又被称为儿童游戏的“国立图书馆”,它的资源涉及各领域儿童游戏的图书、报告、小册子、论文及视听资料等,为提升公众对儿童游戏价值的认识提供了广泛的资讯服务。

  活跃技能是第三个接受资助的民间组织,它的宗旨是建构游戏训练与资格条件的国家体制,如制定游戏工作人员的国家职业标准与基础学位等,同时为游戏工作者提供地方训练中心。

 

  推动游戏项目有资金保障

  英国儿童游戏项目主要靠英国的文化、媒体与体育部推动,英国进行的游戏项目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儿童游戏倡议”和“英格兰游戏项目”等两个项目。

 

  新加坡2016年将全面铺开全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新加坡教育部网站2013年11月22日 为了促进新的体育教学大纲(2014年)的实施,一套新的全面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将于2016年在新加坡所有学校实行。

  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参与度、身体健康程度、在不同体育活动上(如舞蹈、体操、游泳等)的表现、在体育课上所呈现的价值观与态度以及学生与家人朋友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都将纳入到对学生体育课程的评价中,是学生新的体育课程评价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国民身体健康测试的成绩也不再用数字分数表示,而是用从A到F共6个等级,以更好地展示学生在体育各个方面的表现水平。

 

  研究与评论

  增值评价在教育评价中的研究及应用综述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增值评价的起源和发展

  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起源于1966年美国教育界的“科尔曼报告”。“科尔曼报告”中并没有直接提出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问题,但由于其研究结论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学校效能的争论,催生了学校效能评价的出现。以“科尔曼报告”为起点,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发展起来。

  现在很难考证谁最先提出增值概念,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增值评价的应用一直受到统计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80年代末,美国和英国同时发明了多水平模型技术,为增值法提供了精确、可信的分析方法。由于英美两国统计技术的发展以及现实的强大需要,多水平模型和增值评价方法在这两个国家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因此,目前对增值评价的发展和应用较为成熟的国家是美国和英国。

  美国的增值评价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危机中的国家》一书的出版,美国全国上下对教育状况的关注水平空前提高。1989年,美国总统召集五十州州长教育峰会,思考教育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最终形成了六项国家教育目标。随后,为响应新的教育目标,美国各州掀起教育改革的热潮,并提出了学校问责制的概念。增值评价应此热潮,率先在田纳西州开展实施。1992年,美国田纳西州最高法院通过了教育促进法案,该法案要求对学校的资助系统更加平等,州政府在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也要求加强教育结果的绩效考核。最终他们采用增值评价系统作为田纳西州教育促进法案中的一部分。早在田纳西州之前,达拉斯州就从增值的角度探讨了判断有效学校的量化程序,并发展了适用于达拉斯州的增值评价系统;此外,将增值方法作为本州教育问责制主体框架的先驱还有北卡罗莱那州以及德克萨斯州。随着联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出台(2006),推崇增值评价的人越来越多,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青睐。美国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州和地区使用增值方法进行评价,并用于学校问责制系统中。增值评价正在逐渐成为美国教育评价的主流方式。

  在英国,增值测量法是应改进政府大规模评价学校效能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英国政府每年都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所有学校的升学考试的原始成绩。由于原始成绩没有考虑影响学生成绩而学校自身又难以控制的因素,比如生源质量等,因而不能公正、客观地反映学校效能。学生成绩好的学校往往自认为运作良好,可能会对改进教学的要求不屑一顾,而成绩差的学校却可能因不可控制的负影响而自暴自弃。此外,学生家长从学生的原始成绩中也难以确切地了解学校对学生的帮助有多大,学生是否获得了进步。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增值概念。英国的增值评价同美国类似,也是首先从地区水平上发展起来的。但随着国家统一课程的建立,以及链接国家数据的新资源的出现,使得增值评价在整个国家内推行提供了可能。英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接受了增值测量法,2002年在全英格兰和威尔士推行学校增值评价模式,2004年、2005年试点,2006年全面开展学校效能的“多元”增值评价,并将增值评价指标作为一项重要的创新性指标加入到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推行增值评价,有效地遏制了学校对生源的争夺,激励了落后学校从增值走向发展,推进了学校均衡发展。

  除了美国和英国的增值评价发展较为显著以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步推广和实施。新加坡教育部在1992开始用学生预期的成绩和他们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并计算出学校对学生的作用,并从1995年开始奖励最好的前40所学校;我国香港地区政府在1997年9月的教育统筹委员会七号报告书中指出:学校教育质量的指标“必须引进增值的概念”,并在全港中小学推行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

  二、增值评价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一)“增值评价”的界定

  增值的概念建构在学校为学生的成就增加“价值”的假设上,由于学生处于成长阶段,预期学生在学校的影响下都会有进步,平均的成就水平也会提高。根据增值评价的技术思路,将其界定为:

  1. 增值评价是一个用于分析测验数据的统计模型,根据统计分析技术将教师、学校、学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从生源、经济差异、性别等诸多影响评价公平的因素中分解出来。

  2.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测量一定时间内教师、学校、区域对学生学习“进步”的贡献是多少,以此发现学校对学生促进作用的差异;“贡献”即为增值,并依据比较群体的均值分为正增值、零增值、负增值。

  3. 增值评价使用连续测试两次及两次以上的学生成绩,,基于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以判断他们取得学业上的进步以及进步的速率。

  此外,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增值评价可以继续分析教师或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变化的效应,实现对教师、学校以及学校系统的评价。同时,通过学校样本中相似起点学生的比较,可以实现不同学校或教师在同一标准上的公平比较。

  (二)增值评价的主要特点及优势

  与以往基于原始分数的平均测验成绩的横断性评价相比,增值评价具有如下显著特点和优势:

  1.关注点:教育评价中,最常使用的评价方式是使用原始分数的平均分或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学校或教师的工作是否有效,有研究发现,使用原始分数作为学校或教师效能的指标是不准确的,甚至会有误导作用。此外,这种评价方式导致人们过于关注一次考试的结果,过分关注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损害了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性。而增值评价则是基于每个学生的进步来计算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学业增长的影响,这样就使研究者的关注点从对个别学生转移到更加实质性的问题:每个学生的进步状况如何。

  2.公平的比较:增值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学生成绩的绝对水平,从而改变了以往仅以一次测验的成绩比较学校和教师效能的局面。增值评价使得不同学校或教师的比较处在同一个标准上,这就有利于促进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公平比较,尤其是有利于激发生源质量差的学校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动力,实现了教育评价中的公平合理原则,保证了评价的科学性。

  3.绩效责任制:即问责制,目前已成为各个国家进行学校效能研究的主要方面,它要求使用学生标准化测验的成绩作为评价对象,以使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负责。问责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评估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关系到问责制实施的效果。增值评价方式本身的特点,为问责制的评估提供了一个构建良好的框架,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提供了更为公平的测量。此外,它也可以用作促进学校进步的工具,这一作用是通过提供相应的数据来帮助学校的工作人员作决定实现的。

  4.诊断性:单纯的增值评价不能识别学生成绩差的原因,但是它能够根据详尽的数据描述识别出学生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这将成为教师发现问题做出决策的起点。利用增值评价的信息,可同时为教师提供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信息,从而为教师的自我提升提供依据。此外,增值评价还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

  5.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增值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学校和教师应该保证所有水平的学生都以相同的速率取得学习上的进步,即每个学生在一年内的学业增值幅度应当相同。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不能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是兼顾所有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

  (三)增值评价与传统评价方法的比较

  下面从教育评价方法的效用角度列表比较增值评价方法与传统评价方法。

  比较传统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发展

  均值等级学生比例前后成绩之差增值评价

  优点1.能代表整体水平。

  2.计算简单。

  3.容易理解。1.判断目标等级的学生比例。

  2.分析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

  3.计算简单。;

  4.容易理解。

  1.关注到起点水平,测量学生成绩进步幅度。

  2.计算简单。

  3.容易理解。1.重视起点,关注过程。

  2.排除影响学生绝对成绩但与学校教育质量无关的因素,促进教育评价的公平性。

  3.分层分析方法,使责任归属清晰,对责任群体的特征研究,能为教育改进方向提供依据。

  4.测量学生群体的进步幅度,促进学校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不足1.关注绝对成绩,容易导致学校忽略或不重视差生的成长。;

  2.忽略学生起点水平、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容易挫败弱势学校的办学信心。

  3.仅采用绝对水平的教育评价方式,忽略教育的起点和过程,缺乏教育评价的“公平性”。1.两次成绩等值的要求难达到,直接相减不合理。

  2.评价班级、学校时,使用两次测试成绩的均值或中值相减,该两种形式都不稳定。

  3.以学校为分析单元损失了学生个体信息。 1.需要参评学校考试内容相同。

  2.需要建设标准的数据库。

  3.不适合对绝对水平的考察。

  4.不适独立用作高利害的评价依据。

  5.计算方式相对复杂。

  6.不易理解。

  三、增值评价模型

  (一)增值评价模型的统计特征

  现阶段应用最多的增值评价模型为协变量校正模型和田纳西模型,这两类模型的统计方法均属于多层模型, 即将现实数据的分层嵌套关系纳入到分析中,如“学生—班级—学校”的层级嵌套关系,可充分应用由个体层面到群体层面的信息。

  其中,协变量校正模型基于统计学中的回归方法及在回归方法基础上的分层技术建构而来的。模型通过估计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的残差值来表示学校对学生进步影响的大小。观察值指的是学生的实际成绩分数,期望值指的是以该学生先前成绩为分析的基线所预测出的学生成绩水平。因此,残差值可以解释为,某位学生的成绩是在期望值之上还是在期望值之下。经由多层线性模型得到的残差值,提供了一种有关学生相对进步的统计测量方法。另外,这类模型认为需要模型加入额外的控制变量,以排除影响教育评价公平的因素。

  田纳西模型采用线性混合模型,运用多年、多学科的数据估计学校的效应,该模型假设学校的效能在连续的时间内是持续不变的,教师效能可以在复合的年份中被估计,即学校对学生三年级时的效能与对学生六年级时的效能是相同的。该模型的另一个假设认为,使用连续多年的学生测验分数能准确的估计学校效能,模型的研究者认为模型中学生先前多年的分数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特征,因此不需要加入额外的控制变量。因此该模型中仅有学生的连续几年的测验成绩和代表科目、学生年级、学校、数据年份的变量。

 

  协变量校正模型与田纳西模型的特征分析表

模 型

测试

次数

科目数

群体数

教师持

续效应

数据类型

成绩

等值

控制

变量

处理软件

统计模型

协变量校正模型

至少

2

1

1

可随时

间消失

连续

可以

通用

多层线性模型

田纳西模型

多次

多门

多组

持续不

消失

连续

专门

混合模型

 

  (二)增值评价模型的选择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增值评价研究中心设计和实施增值模型的原则为:“在模型估计的准确性达到评价需求的条件下,模型越简洁越好”。田纳西模型的假设不需要严格的线性关系,其灵活性和适用范围更广,但其方法复杂,现实应用中不易推广。协变量校正模型对测试数据的要求不高,且有通用的分析软件,易推广和应用。对两类模型的比较研究表明,在连续两年、三年评价数据条件下,协变量校正模型与田纳西增值评价模型估计结果的一致性较高;且在模型中控制多次前测成绩后,学生人口学相关的控制变量的重要性降低。

  协变量校正模型易推广的特点也使其在国内外的评价中使用最多,且模型在应用中不断改良:如纽约教师问责系统采用加入多次前测成绩的方式控制背景因素;英国增值评价、美国达拉斯增值评价、香港增值评价将学生流动信息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弥补模型对学生流动问题处理的不足。所以,当技术条件限制时,从改良模型的角度增加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实现有效估计的重要途径。

  (三)增值评价模型的典型应用

  上述增值评价模型中,协变量校正模型和田纳西增值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协变量校正模型在美国和英国广泛应用,由于不同地区教育问责中关注的因素有差异,模型中的控制变量有差异。田纳西增值评价系统依托于美国SAS研究所,其评价系统已应用于美国10几个州。为清晰的说明增值评价模型的应用,以英国增值评价系统和美国田纳西增值评价系统为例进行比较说明,见下表。

 

  英国增值评价系统与田纳西增值评价系统的比较分析表

 

英国增值评价系统

田纳西增值评价系统

模型

数据

来源

学校一个学段的增值情况,连续两次测验分数即可计算增值分数;

学校每一年的增值情况,使用连续三年测验数据进行分析;

模型

多层线性模型;

混合模型;

变量

使用控制变量,一共10个学生水平变量和2个学校水平变量;

只包括学生成绩变量,没有控制变量;

增值网上系统

Raiseonline,信息分为对公众开放和只对教育工作者开放两种,可以生成报告单及图表,图表主要以蛇形图、毛虫图、散点图为主,前两者提供的是学区或学校总体增值情况,散点图提供学生子群体增值信息;

EVAAS,信息分为对公众开放和只对教育工作者开放两种,可以生成报告单及图表,图表主要以箱式图、饼图、折线图为主,箱式图提供的是学校等级评定信息,饼图提供学生群体相应等级百分比情况,折线图提供学生子群体增值情况;

增值分数的运用

增值分数运用于学校表现排名表中,采用的是等级制。是教育督导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网上系统为学校自身的改进提供参考信息。

增值分数运用于学校表现排名表中,采用的是连续分数。增值分数作为问责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帮助划分学校效能的等级和制定后续改进计划。也可通过网上系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信息。

 

  过去十年的时间中,有关增值方法使用的模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从简单的固定效应模型,到多水平模型。目前应用的增值模型都是基于统计上的混合模型发展起来的,其他的模型都可以成为这个模型的特例。 从增值评价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增值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类:多水平线性混合模型、协变量校正模型、增长分数模型以及交叉分类模型。

  上述的四类模型中,前三类模型可以使用标准的多水平模型软件进行分析,如MLwiN、M-plus和SAS等,由于其应用上的方便,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而最后一个模型则需要专门的软件以及复杂的计算程序,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应用。

  四、 增值评价在国内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增值评价研究引入我国并逐渐在中国中小学付诸实践。1996 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英国伦敦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等科研单位共同进行的中英“学校评价创新和改善学校教育质量的策略”合作研究。

  1999 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学院现代教育实验室负责参与了由中国和美国牵头,12 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亚太经合组织跨地区合作教育研究项目“高效能学校:通过测量改进管理”的课题研究,并在 8 个省市自治区 100余所学校对学校效能指标开展了调查。

  2005 年,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开展“学校效能评估”研究,2006 年在全区推广。这项实验的目的在于转变政府管理学校方式,树立正确的学校绩效评价观,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加强学校自主管理,鼓励社会、家长、学生、教师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管理。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中央教科所选取河北省保定市进行为期三年的研究,马晓强博士等公布了 2005 年的研究成果。收集数据包括 90 所普通高中学校 2005 年的高考和 2003 年的中考数据,27 所学校学生的背景因素 16 项指标数据,学校背景因素 19 项指标数据。研究结果表明: 60%~80%的高考成绩校际差距都不是学校本身所导致的,在提高学生进步幅度方面,不同学校间存在明显差异;增值评价结果与高考分数评价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学校效能在不同学科间没有显著差异;学校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效能无差异。最后指出,运用增值评价学校效能是当前学校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学校效能的增值评价对于创新学校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增值评价为手段,能够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我国学校效能评价研究已蕴涵丰富知识,为深化增值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教育效能理论研究已成为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学校效能评价体系与模型研究也取得了前沿性成果并付诸于实践检验,全面评价质量观也得到了有效理论探讨。由此可见,目前增值评价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在逐渐成熟中。增值评价重在引入一种新的学校效能评价的方法和评价学校的崭新视角。对于该方法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基本上基于标准化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较多的是使用中考和高考的数据进行增值分析。我国增值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学校水平,学生水平增值评价研究较少。

  五、增值评价目前仍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增值评价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思路,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并引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它为传统的教育测验分数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能够实现对学校和教师效能的客观评价。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正在发展中的方法,它自身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增值评价存在几类多水平统计分析模型,这些统计模型对学生数据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那么到底哪种模型是最佳模型,能够实现对学生成绩的科学分析与分解,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此外,虽然复杂的统计方法能够实现良好的统计控制,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统计方法自身存在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新的评价方法的应用与推广。因此,如何借助教育统计的相关研究,既能够深入理解教育问题,又能够产生对现实问题的合理解释,成为增值评价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二)增值评价采用追踪测验的研究范式,必然产生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因此数据处理的技术支持以及各个数据库之间的有效链接和整合也成为应用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此外,在追踪数据的分析中,不同年份测验的等值是增值评价的基础。在前述的几种增值评价模式中,有的采用简单常模参照式处理方式,即将多年的测验分数都转换到同一常模量尺上,有的则忽视了这一问题。这两种处理方式显然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同样需要借助教育与心理测量研究的发展。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垂直等值,即多年追踪数据的等值方法,有望成为该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三)增值评价解决不了所有考试领域都面临的一个难题:很难区分学生真正的学习和为了考试而学习的问题。为了提高测验的成绩,学校和教师会将精力集中在如何应付考试的答案,而不是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这样学生只是在简单的记忆答案,而没有真正的学习。因此,在标准化测验中,保持对考试试题的更新非常重要。

  (四)增值评价的分析过程是一种统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准确之处,尤其在平均数周围的数据分析不准确,但在两个极端部分却较为准确。这一点在评价教师时要尤为注意,不能将增值分析的结果作为人员任命的唯一标准,还要考虑其他的方面,尤其是那些在平均数附近的教师。因此,在应用增值评价进行教育评估时,需要谨慎解释和使用相应的结果。

  (五)目前,增值评价主要以标准化测验的成绩为基础,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系列的教育服务,这使得包括增值评价在内的大部分教育评价仅局限于一小部分的信息,忽视了对诸如音乐、艺术、社会研究和体育教育等不参与测试的科目的教育,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尽管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增值评价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方法,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仍然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越之处。与仅以一次测验成绩的结果为标准的评估相比,增值评价在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上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随着统计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完善,以及教育和心理测量领域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发展,增值评价面临的一些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这一方法也必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教育评价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地认可和广泛应用,为教育评价领域方法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希望。

  六、我们的建议

  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路径来实现,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有科学和准确的评价方法为保证。建立以提高每个学生进步和发展幅度为目标的学校评价观应当成为区域和学校的价值追求。

  我们认为引人增值评价,对于提高全市基础教育质量,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有其重要意义。它可以对我市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进行监控,促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改善,改进、优化教学环节和过程,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功能的实现,提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区域教育质量。我们建议在各区(市)县和学校逐步开展增值评价工作。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