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信息专报2014年第12期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信息专报

 

 

  

2014年第12期(总第49期)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编 2014年12月30日


  本地信息

  四川:2015年高职高专单招扩容

  成都:44中利用洞子口职中资源开设“综合课”

  自贡:推动产教融合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信息

  宁波:全国职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宁波召开

 

  其他省市信息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两会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

  中央提前下达20亿元改善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石家庄: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可互转学籍互认学分

  陕西: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教育科研信息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调研

 

  国际信息

  上海推进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

 

  其他信息

  四川蒲江职业中专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本地信息

  ●四川:2015年高职高专单招扩容 单招中职生比例将达50%

  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公布《关于开展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申报工作的通知》,部署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工作。

  相比2014年,2015年四川省开展单招的院校有所增加。2014年,包含两所省外院校在内的32所院校开展单招。今年11月,四川省教育厅又确定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城市职业学院3所高职院校符合单招资格,明年开展高职单招的高职院校至少可扩容到35所。

  四川省提出,2015年高职高专单招计划数最高可达学校2014年度招生规模的50%,且中职生比例原则上应达到50%左右。四川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两个比例的提升,将有利于助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高职招生考试评价机制(中国教育报12月11日)。

 

  ●成都:44中利用洞子口职中资源开设“综合课” 初中生选修职高课提前培养能力

  12月11日下午6:00,44中利用洞子口职中资源为初中学生开设的“综合课程”网上选课系统正式开通,613名初一、初三学生都选修了电工、钳工等应用性十分强的新型课程。据悉,为初中生开设技术类的“综合课程”在我省尚属首例,初中学校利用职高资源开设课程更是全新的探索。

  44中和洞子口职中是我市一种特殊的办学类型——两个学校同一个校址,同一个班子。但是,由于初中学校与职业高中的办学模式完全不同,虽然联系十分紧密,但此前初中与职高的深度融合并不强,几乎沿着“平行线”发展。据介绍,洞子口职中举办有学前教育、数控技术及应用、建筑装饰、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在艺术、体育及技能性课程方面具有较强实力。

  职高资源面向初中生开放

  前不久,44中决定利用洞子口职中丰富的课程资源,面向初中学生开设“综合课程”。该校校长苏超峰介绍,新开设的“综合课程”分为艺术类、体育类、技能类,前两类课程主要利用洞子口职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和专业教室,设有舞蹈、摄影、健美操等10余门课,技能类则利用物流服务与管理、数控技术及应用、建筑装饰等专业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开设了雕刻、钳工、电工等课程。据了解,44中初一年级有学生247人,可选综合课程有10门254个学位;初三年级有学生366人,可选综合课程有15门369个学位。

  未修够学分不能当“三好”

  44中“综合课程”将按照每周1课时设置,学生须在初中阶段修满16个学分(每1个课时计1个学分),且其中必须至少选择4课时的体育艺术类综合课程。按规定,没有足够综合课程学分的学生,将不能成为校级及以上的“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等。据了解,“综合课程”的评价将从课时总量、学习积极性、学习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

  苏超峰表示,面向初中学生开设“综合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认知发展、身心发展、艺术审美、技能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据了解,44中目前仅面向初一、初三学生开课,今后将逐步面向全校学生开放。

  学生选课希望锻炼自己

  12月11日下午6点,44中“综合课程”网上选课系统开通后,学生们立即开始“抢课”,都希望能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该校九年级八班学生李弘君如愿以偿选到“电工课”后说:“电工跟我们学的物理课有关,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电工要学习连接电路,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今后家里的电路故障,我可以自己修;学习电工,可以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和基本操作;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九年级六班学生汤锐选了“钳工课”,他认为,学习钳工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还能制作简单的工艺品,很好玩,更可以体会到工人的辛苦,锻炼自己耐劳的品质。

  老师授课强调培养兴趣

  “雕刻课”的任课教师谢江介绍,他新开设的这门课程将利用每周三下午的第8节课的课时授课,首批招收了20名学生,授课地点定在洞子口职中的“建筑装饰专业雕刻实训室”。谢江介绍,他将教会学生们了解和掌握雕刻机的原理及操作,并计划教学生学习雕刻小饰品和小模型。他说,学生们首先需要学会雕刻刀的安装以及雕刻材料的定位,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雕刻小物品,“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据介绍,“钳工课”将在讲解安全操作规范,学会识读基本量具以及初步的钳工加工方法后,让学生学习锉削的技能,进而制作几件简单的工艺品。(成都市教育局网站)

 

  ●自贡:推动产教融合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一是优化职业教育学校空间布局。根据自贡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凸显专业优势、学校错位发展、资源最佳匹配”的原则,通过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兼并、重组等途径,合理配置职教资源,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形成与自贡产业布局相协调的职业院校新格局。二是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围绕自贡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战略,坚持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原则,科学配置教学资源,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紧扣产业、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专业体系。三是对接企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双元制、学徒制、半工半读、远程教育等各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四是切实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全面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衔接,鼓励市内职业学校主动与市内或市外中职、高职学校进行合作办学,搭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四川省教育厅网站)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信息

  ●宁波:全国职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宁波召开

  12月7日,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浙江宁波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并讲话。

  鲁昕充分肯定了近年来职业指导工作的成绩,指出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5%以上,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在90%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为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进城镇化、促进社会公平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鲁昕强调,职业指导工作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职业指导模块,强化职业指导课程主渠道作用,强化实训实习等各环节的职业指导功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加快构建以教育指导和就业服务为主体、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综合性职业指导体系。要切实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组织的指导责任,落实校长的领导责任、班主任的主体责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主动会同相关部门完善和落实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各职业院校要把就业工作作为“生命线工程”,根据就业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国教育报12月9日)

 

  其他省市信息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两会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

  为做好全国人大建议和全国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教育部今天在京召开关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两会代表座谈会。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区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委员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想法,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凝聚共识,献言献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建议,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职业院校办学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标准、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合格评估制度、职业教育督导制度等,并有效地进行监管。

  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全国人大代表杨亚达教授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共享实习实训平台,这样既能节约投入,又保证技术的先进性。

  和公办的职业学校相比,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尤其是资金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全国人大代表、周口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海燕建议,国家采取“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办法,按照民办学校当年培养合格毕业生的数量,给予民办职业学校不低于公办生均经费标准的生均奖励。

  针对代表委员的建议,鲁昕一一进行回应。鲁昕指出,各位代表委员提出的建议意见,有一些内容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进行了部署,下一步重在抓好落实。也有一些建议,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和配套文件的制定中,将进一步采纳和落实。同时,很多具体落实任务,教育部将和有关兄弟部门通力合作,采取具体措施,推动立法修法、标准制定、督导检查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教育报12月11日)

 

  ●促进中职与高职课程相衔接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

  教育部今天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从即日起至2014年12月22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切实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强化保障,推进内涵式发展”。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紧贴产业、紧贴企业、紧贴岗位设置专业,优化专业布局,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示范专业建设。

  根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职业院校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强化职业精神培养。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足、开齐、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专业基础理论等基础课程,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1/3,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同时,促进中职与高职课程相衔接。

  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等是职业教育的重头戏,此次公布的意见提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据悉,各级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原则上要达到总学时的60%。在课程方面要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意见还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治理能力、教学保障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在完善教学标准体系、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健全教材开发和质量监管制度、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未来将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教育部表示,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研究与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各界人士可将反馈意见发送至jxjc@moe.edu.cn,或邮寄到“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职成司教学与教材处(邮政编码:100816)”。(中国教育报12月4日)

 

  ●中央提前下达20亿元改善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从财政部教科文司获悉,近日,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亿元补助资金,支持改善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据介绍,为提高地方预算完整性,保证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有关工作稳步推进,中央财政提前下达了2015年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部分补助资金预算20亿元,同时要求各地做好2015年预算指标分解下达和指导地方预算编制等相关工作。待2015年中央转移支付预算确定后,中央财政将再次核定各省2015年补助经费预算,并按多退少补的原则据实调整经费预算。(中国教育报12月1日)

 

  ●石家庄: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可互转学籍互认学分

  从现在开始,石家庄将利用3年时间开展普职融通试点,列入试点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由普高转入中职,也可由中职转入普高,学分可以互认。

  记者从石家庄市教育局获悉,经过几年探索,石家庄市《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合贯通试点工作方案》于近期正式出台。按照新方案规定,普通高中学生文化课无明显优势或对某专业有浓厚兴趣,可在普通高中学习一年半之内,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简章确定的专业,申请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将录取名单报市教育局审批后,按学籍管理相关规定为转入学生办理注册手续。

  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可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后申请到普通高中对应年级就读。申请转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数量不超过所在学校本年级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的10%,并且需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普通高中一年级期末考试,文化课成绩达到试点普通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的平均分数,方可转入试点普通高中就读。试点普通高中学生学籍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在同组内进行,也可以通过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跨组进行。

  据石家庄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新方案鼓励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并通过共享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和教育设施等形式实施普职融通教育。试点学校之间应允许学生互相选修课程,转学学生在原就读学校修习的文化课程或技能课程学分可计入转入学校学分,免修转入学校相关文化课程或综合实践课程。(新华网12月1日)

 

  ●陕西: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规范组建职教集团。按照“共享共赢、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原则,依据全省产业布局,依托有关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组建行业性和区域性两类职教集团。目前集团总数达24个,覆盖主要产业领域,吸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1124个,中高职在校生59.6万人。

  搭建校企对话平台。2011年以来,先后举办装备制造业、航空、能源化工、国防科技工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校企合作对接交流活动70多场次,职业教育与产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对话机制初步建立。

  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成立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9个、专业指导委员会26个,形成校企一体化课程120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208个,完成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课程教材8类40余种。

  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新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工程技术培训中心,被中国民航总局认定为民用航空器部件维修培训机构。20所职业院校开办“订单班”45个。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订单培养300多名毕业生。

  截止目前,各职教集团为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资金2496万元,接受教师实践锻炼5000人次,培训企业职工20万人次,向集团内企业输送毕业生22.5万人,安排顶岗实习33.5万人次。(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科研信息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近年来各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做法,全面部署了经济新常态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任务与政策措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

  鲁昕对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精神培养。二是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打造特色品牌专业。三是要健全中高职衔接制度,保障系统培养质量。要科学确定中高职衔接专业,研究制定中高职衔接学校资质标准。四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职业院校要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要达到3年总学时的60%。五要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推进规范培养。

  鲁昕还从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加强和改进基础课教学、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创新课程教材体系、强化实习教育和管理、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等6个方面,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具体要求。

  来自59个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有关司局、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和部分行业企业负责人等约3000人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了会议。(中国教育报12月19日)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调研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为了破解校企深度合作的难题,近年来,我国职教界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了校中厂、厂中校、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等校企深度合作的形式。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简称“莱芜职院”)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寻求发展道路,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与企业联合搭建平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与社会效益。

  一、莱芜职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做法

  莱芜职院成立于2000年,是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位于山东省莱芜市高新区。学院在校师生9000余人,设有机电工程、机械与汽车工程、冶金与建筑工程、师范教育与艺术等8个系,38个招生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是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高等教育技能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

  莱芜职院以“服务莱芜、辐射周边,工科为主、多科并举,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为办学定位,紧密联系实践,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办学思想,结合学院实际,选对路子、找准定位,先后与泰山钢铁、特变电工、福田雷沃重工、北京汇源、鲁南制药、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等百余家企业、行业协会建立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关系。几年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范例——鲁缆模式

  莱芜职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典型企业是特变电工山东鲁能泰山电缆有限公司(简称“鲁缆公司”)。该公司是高端电缆领域的知名民族品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及南方电网公司的核心供应商。学院与公司在彼此深入调研、沟通交流,增进互信的基础上,于2011年4月9日正式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起初,校企合作双方是“学校专业培养+公司上岗培训”的普通模式,双方从学院即将毕业的在校生中遴选部分优秀学生组建“特变电工鲁缆班”,学生在经过短期培训后到企业实习或就业。由于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扎实,受到公司充分信任。校企双方决定深入合作,走“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路子,在招生招工、人才培养、资源利用、文化建设、产学研用等领域全面对接融合。

  校企双方共同招生招工。莱芜职院和鲁缆公司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和方案,组成招生小组,到所在地的新泰一中和新汶中学等学校,通过共同宣讲和组织高三毕业生到学院、公司参观等形式,使学生全面了解校企双方。学生入学前与鲁缆公司签订就业意向,入学后编入“特变电工鲁缆班”,并由鲁缆公司提供每人每年2000元的奖学金。这种“双录取”的方式让考生和家长吃了定心丸,不再为就业担心。2011年,学院仅在新泰市就招录“特变电工鲁缆班”学生100人,报到率100%。

  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特变电工鲁缆班”学生在学期间,由校企双方共商培养事宜,鲁缆公司派出技术骨干到学院任兼职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建设专业。除了“特变电工鲁缆班”的共同培养外,每周四是鲁缆公司在校的公开课时间,用于知识宣讲和业务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员工素养、制度管理和专业知识等。学院还邀请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担任学院就业指导顾问,开展就业咨询和就业讲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鲁缆模式营造了“一入学校门,就是企业人”的浓厚氛围,学生的学习责任和企业归属感得到强化。

  校企双方共同负责顶岗实习。“特变电工鲁缆班”学生毕业前一年到鲁缆公司参加顶岗实习,学院负责制定顶岗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确定实习内容与实习进度,并为每位学生建立顶岗实习档案。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学院和公司分别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由双方共同管理学生。“特变电工鲁缆班”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和顶岗实习,经学院和公司考核合格后,即可直接留在企业工作。

  (二)覆盖多个专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不断推进

  鲁缆模式为学院在更多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范例,通过移植、加工和创新,学院的其他专业也陆续开展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如学院商务管理系和北京汇源集团鲁中有限公司合作,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师生获得了汇源2.5升清润、1.88升多果乐、红标矿泉水等产品在莱城地区的独家代理权,并在学院成立经营部,学院提供仓库、启动资金及车辆等。汇源集团派市场人员常驻学院经营部,帮助指导拓展销售渠道、管理和监督市场运行,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科建设、教学和学生实训。目前经营部营业额已过20万元,师生感受到了真实的经营情景,学习知识、适应市场、融入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

  二、莱芜职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特点

  与一般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这种企业仅仅作为学校“婆家”的形式不同,莱芜职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先进技术、管理制度贯穿整个育人过程,双方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实现了学院与企业的全方位、无缝对接融合。

  (一)服务企业、面向社会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定位

  把为企业服务作为办学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是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具体体现。为企业量体裁衣的培养模式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标志。学院通过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用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适销对路的人才,另一方面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力,提高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服务特定企业的同时,学院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进一步推广到其他专业,与本地区乃至外省许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更多企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还全力打造了汽车修理实训室、食品加工实训室等,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其产品和服务对社会开放。

  (二)全面融合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中,学院与企业是办学的双主体。学院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共同构筑一体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共同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共同开展岗位技能教学,实现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共同营造职场氛围,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最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一体化对接融合要求。

  (三)“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贯穿育人的全过程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涵盖招生——培养——就业整个育人的全过程。学院与企业共同商定招生计划,招生即招工。在学生入校后,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特变电工鲁缆班”实行2+1育人模式,即头两年学生在校完成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学习,这期间,企业参与学院教学计划编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并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支持,同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到学院承担教学任务、宣传企业文化;最后一年学生在学院和企业提供的“双导师”指导下,完成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学生毕业经考核合格,即可直接在企业工作。“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使学院和企业形成了从学生入口到出口的共管共育的育人机制。

  (四)多岗轮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革新,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职业道德方面要求人文修养与心理状态兼备,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在专业素养方面,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与多元知识结构的综合;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果断决策的能力等。为了使学生达到以上要求,在顶岗实习阶段,企业打破传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方式,定位于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不是训练学生孤立、单一的岗位技能,而是通过从生产到销售的多个岗位轮岗,使学生体验企业运作的全过程,感受职业情境、学习“如何工作”,从而提高包括职业技能在内的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交往、个人生活情境中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

  (一)校企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带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从区域经济、企业需求出发,将企业价值链、产业链、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功能定位和历史使命中,真正实现了校企双方从思想到行动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学院及时获悉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保证了专业技术的先进性。学院的办学理念得到创新、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环节也得到充分保证。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方向有动力,学习自觉性更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增强了校企双方的责任意识,避免了以往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工学结合“两张皮”等流于形式的现象,真正培养了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控制数量,把握需求,毕业生适销对路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周期在3~5年时间,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不确定性的影响,教育部门很难提前数年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做出准确预测,因此可能造成招生数量的盲目性。“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专业招生数量,完全是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缜密研究基础上,考虑一定的淘汰率和岗位的变化,由校企双方协商制订的,具有规划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特变电工鲁缆班”首批58名签约毕业生已全部顺利到鲁缆公司就业。部分毕业生在入职后,以其扎实的业务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已经发展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这种为企业量身定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模式,既破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问题,受到企业的青睐和欢迎,与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同时,也促进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三)合作研发,促进校企双方可持续发展

  “校企一体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而是校企多层次合作、多方位互动、互利共赢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技术研发方面,学院与多家企业和高校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通过合作,学院的科研创新工作实现了较大突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已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累计争取科研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获得国家专利527项,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30余项。在合作研发过程中,学院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方向,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企业主动向学院投资,将生产工艺、技术革新等提供给学院,促进学院的硬、软件发展,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

  (四)实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提升

  通过“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企业在人力资源、技术进步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能够实现核心竞争优势的提升,从而获得更大收益。首先,得到了适应本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忠诚员工”。由于育人过程中的企业技术、管理、文化渗透和生源的本土化,使学生在掌握与企业岗位需求相一致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了较强的企业责任感,不但有效减少了学生入职后跳槽、人才流失、技术失窃等不稳定现象的发生,而且能够有效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产品质量与工作效率。其次,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通过与学院加强合作创新,整合外界技术创新资源,壮大自身研发实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节奏,提高创新成功率,同时降低了研发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第三,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企业从单纯的员工招聘需求到关爱学生的成人成才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特变电工为例,它是我国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发展前景好,收益较高,尤其在景气指数飙升时期,能在该企业谋得岗位,已成为相关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种奢望。我国部分企业,特别是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其用人制度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少数入围者独享美食,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特变电工鲁缆公司与莱芜职院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提供的完全是开放式平台,打破围城,面向全社会有志于输变电事业的青年学生招生招工。毕业生加盟特变电工后,这些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改善了自身经济状况,同时,将他们的家庭搬迁至公司所在的城市,从一定程度上,也为推进城镇化发展贡献了力量。这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应推动更多的企业在高职事业上肩负起社会责任,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力量。

  四、“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

  莱芜职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证明,只有面向市场、贴近企业,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办学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一根本宗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很多种,莱芜职院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是众多模式中的一种,其在发展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引发的思考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意义。

  一是需要法律法规,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化、稳定化。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专门法律法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不够明晰。寻求校企合作多数是学校的自发行为,常会遇到企业积极性不高甚至不理解、不合作的情况;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学校则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因此,有必要出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企业在参与教学和管理、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等方面的责任,明确规定企业的优惠激励与惩罚措施,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国家制度稳定下来。同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用工行为,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环境。

  二是需要研究探讨,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一些难以突破的问题。以订单培养为例,学校培养人才有一个时间周期,在几年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可能出现由经营不善而裁员甚至倒闭的情况,导致先前的订单协议无法履行。这是目前校企难以紧密合作的一个关键因素。类似“企业发展危机与合作办学风险”等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关键性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尝试,从而形成有效措施。

  三是需要灵活机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要学习借鉴,但不宜照搬照抄。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办学实际,创新改造、灵活实施,最终找到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同一所学校而言,可以结合不同专业,尝试多种校企合作的模式。要加强校企融合,促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找到两者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形成共同发展愿景,并在合作中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更有利的成才通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四是需要企业视角,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

  我国的校企合作多数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作为技能型人才需求和使用终端的企业如何想、希望怎样做,尚未得到政府和学校的充分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是市场竞争、政策激励、科技发展的共同作用,但这些因素也会因企业的规模、所有权结构、文化等企业内部特征的不同而变化。企业最终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做出参与职业教育的决策。单纯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的,应站在企业角度考虑问题,允许并保障企业对利益的追求,通过完善社会利益机制,保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促使校企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实现校企共赢。

 

  国际信息

  ●上海推进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

  一、多种形式开展国际合作

  目前已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建立60余个合作项目。一是成立中外合作学校,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成立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二是专业合作,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美国鲍勃•琼斯大学合作开展护理专业建设。三是开展联盟合作,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北美、欧洲的12个国家和地区院校组成“国际卫生职业教育联盟”,共建国际卫生教学标准,共享教育资源,实现校际间“学制互通、学分互认”。

  二、探索师资队伍国际化

  一方面积极聘请外籍教师,如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每年就聘请20名左右的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另一方面,组织骨干教师赴海外学习交流。目前,已有6批教师在澳大利亚接受TAFE培训。

  三、鼓励学生海外实习

  设立“上海市高校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按每生3万元标准资助本市学生赴海外知名大学、海外企业和国际组织学习(实习)。近两年,共有3所高职院校的528名学生获得资助。(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其他信息

  ●四川蒲江职业中专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川省蒲江县职业中专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有机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技术、职业品质、创业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德育工作内涵。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开发“趣品文化”“三味书屋”等特色德育课程,创设“淑韵女子学堂”“雅韵君子学堂”,开设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帮助学生修身立信。挖掘地域文化,设立“了翁道德讲堂”,用魏了翁等历史名人事迹教育学生。聘请文化专家、德育学者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弘扬职业精神,组织编写《敬业颂》《春华秋实——学生成才录》等校本教材,设置“国学文化长廊”“学生敬业成才榜”等,培育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利用现代媒介,加强崇文尚礼教育。注重行为养成教育,着重把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相结合,自办“风雅颂•校园之声”广播站、“梦之翼”校园电视台,利用微博、微信、校园网站等现代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文明礼仪、法律法规、感恩励志“五项”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能力,帮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习惯。

  立足活动育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开展“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传统文化讲坛”等主题团日、艺术周活动。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开展汽车美容、乡村旅游义务讲解等志愿服务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引导学生在奉献社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地方文化资源,组织“品雀舌、品家乡、品人生——茶文化之夜”等系列实践活动,开展“校内明星比武”“文明风采竞赛”“行业标兵讲坛”等活动,传递文明正能量。(国家教育部网站12月16日)

 

 

  报:各位领导

  送:成都市教科院办公室、区(市)县教育局职成科、区(市)县教研室(教培中心)、各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各学科中心组、各职业教育集团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