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Time}}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信息专报2012年第3期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信息专报

 

2012年第3期(总第3期)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室编 2012年3月19日


  本地信息

  增速第一,成都GDP跃居副省级城市第四

  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成都排名中国中西部第一

  成渝经济区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市民身体素质——成都社区大学开展“太极教育”

  中澳合作共建“成都TAFE学院”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信息

  宁波TAFE学院成立,今年预计招生210名

  其他重要省市信息

  上海中职校2012年将招收8千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福建28所高职首次试点中职优秀毕业生免试入读

  教育科研信息

  职业教育文摘

  国际信息

  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

  其他信息

  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出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摘自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4%: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谢旭人答记者问

  兑现4%承诺,地方政府也要给力

  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国家战略能力——2012年度全国职成教视频工作会议召开

 

 

  本地信息

  增速第一,成都GDP跃居副省级城市第四

  3月7日,记者从成都市统计局了解到,成都经济总量在2011年取得了快速提升,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成都市GDP增速第1、GDP排名副省级城市第4。2011年,成都GDP增长15.2%,增速比2010年提高0.2个百分点。这一增速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比2010年提升了3位,跃居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成为副省级城市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2011年,成都GDP达到6854.6亿元,占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总量的份额达7.3%,比2010年提高0.3个百分点。成都经济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位,比2010年提升2位。

  成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逐渐发生转变。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2011年成都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成都经济发展方式由过去依赖投资拉动逐步转向内需拉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成都市第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143.9亿元和3383.4亿元,分列副省级城市第8位和第4位,均比上年位次提升1位。其中,第二、三产业的增幅分别为19.8%和12.4%,分列副省级城市第1位和第3位。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成都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成都日报3月8日)

 

  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成都排名中国中西部第一

  成都,以其强劲的经济增长力、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全球的目光。3月13日,英国《经济学家》智库与花旗集团共同发布了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的最新调查报告,在对经济竞争力、人力资源等8大类共31个指标进行调查后显示,成都在全球120个主要城市中综合排名第83位,位居中国中西部城市第一。

  报告显示,在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的排名中,纽约、伦敦和新加坡,分别位列前三位,而香港和巴黎并列全球竞争力排行榜第四位。除香港、成都外,同时上榜的中国城市还包括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大连等,成都市城市竞争力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九,成为中国中西部最具竞争力城市。

  报告指出,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是通过对各个城市的8大类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后得出的,这8类指标囊括了经济竞争力、人力资源、金融产业成熟度、机构效率、硬件建设、国际吸引力、社会与文化特质、环境与自然危害等方面,其中,成都在“经济竞争力”和“环境与自然危害”两大类指标中在全球排名靠前,分别位列全球120个大城市中的第12位和第8位,在“环境与自然灾害”指标上,成都更是排名中国城市首位,显示全球专家对于成都良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的青睐。

  据了解,《经济学家》智库和花旗集团此次挑选的全球120个主要城市,其经济总量占据全球经济总量的29%,颇具代表性。而最终结果,则是参考了全球10位专家的意见后得出的。这10位专家包括了知名的经济学家、城市研究专家、跨国企业CEO等专业人士,大大提升了该报告的权威性。(成都日报3月14日)

 

  成渝经济区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

  记者从全国人代会四川代表团驻地了解到,自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近一年来,成渝经济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初步统计,2011年,纳入成渝经济区范围的四川省15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5.4%、22.1%、18.5%、34.7%、16.3%和20.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力支撑了四川GDP突破2万亿元。

  2011年4月和2012年2月,国务院相继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把成渝经济区建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据四川省副省长王宁介绍,截至2011年底,成都已开工4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计划将在天府新区形成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航空枢纽服务及制造维修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并将打造西部高端服务业中心和国家自主创新中心。根据规划,到2015年,天府新区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0亿元以上,2020年达到6500亿元以上,全面实现“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的现代产业格局。(光明日报3月10日)

  注: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省的规划范围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 15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市民身体素质——成都社区大学开展“太极教育”

  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市教育局以社区教育为抓手,与成都社区大学共同推出“太极成都”社区教育项目,拟以数字化学习方式,使资源通过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向市民开放,有力助推全民太极活动。据介绍,“太极成都”社区教育课程专栏设在成都社区大学网站首页显著位置,下设八个子栏目。各区(市)县社区教育网站均进行了链接,使“太极成都”课程覆盖全市1175个社区教育工作站,实现资源共享。下一步,市教育局将结合“最成都·市民课堂”,广泛普及、深度打造“太极成都”进社区活动项目,包括制作宣传手册、整合教学资源、组建太极教学师资团队,打造《太极成都》等亲民化、本土化的社区教育课程,积极开展“太极成都”进社区送教活动。

  据市教育局副局长崔昌宏介绍,第三阶段我市还将举办“太极成都”社区教育成果展示活动,通过广场太极汇报表演、展板宣传、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太极成都”社区教育活动成果展示。(成都日报3月8日)

 

  中澳合作共建“成都TAFE学院”

  3月25日下午,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和澳大利亚西悉尼TAFE学院在市教育局签订合作共建“中澳成都TAFE学院”,拟合作培养物流、会计两个专业的中职高技能型人才,并构建起中职类学生赴澳接受高等教育的“直通车”。据悉,进入该学院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中澳“双证书”。

  市教育局副局长崔昌宏认为,“中澳成都TAFE学院”的成立,将拓宽我市职业学校学生接受国际先进职业教育课程的渠道,提升成都市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根据协议,依托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双方共建“中澳成都TAFE学院”,将首先在物流和会计两个专业进行试点。其招生纳入统一计划,每个专业每年招生60人,连续招收三届3年全日制中职学生。经过1年英语课程和2年职业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中方的毕业证书和澳方的专业文凭。对符合条件、有意愿继续学习的学生,可申请到澳洲TAFE学院继续学习。(成都日报3月16日)

 

  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信息

  宁波TAFE学院成立,今年预计招生210名

  记者昨日从市教育局举行的新闻媒体见面会上获悉,宁波TAFE学院正式成立。宁波TAFE学院由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澳大利亚西悉尼TAFE学院与宁波外事学校三方合作举办。这是迄今为止我省第一个中高职贯通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据介绍,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全称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它是澳大利亚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注重实用教育培训,国际认可度高。宁波TAFE学院将全套引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行5年一贯制教学模式。

  5年后,学生符合毕业条件的,可同时获得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大专文凭和西悉尼TAFE学院专科文凭。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走上社会就业,符合条件者也可到西悉尼TAFE学院合作大学,继续修读本科、研究生课程。

  据介绍,去年学院首期试开设金融管理与实务、市场营销两个专业。尽管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标准收取每年1.6万元学费,但仍获得了家长和考生的青睐,报名火爆。今年,学院将新增“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初步拟定计划招收3个专业7个班级共210名新生。

  学校的招生录取纳入浙江省5年一贯制的招生计划,所有生源必须参加中考,并达到普通高中基本录取分数线,英语成绩不低于85分。(东南商报3月14日)

 

  其他重要省市信息

  上海中职校2012年将招收8千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2012年3月4日,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2012年,上海市中职院校将自主招收在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计划招生人数为8000名。和往年不同的是,随迁子女还可报考上海市部分中职校试行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的相关专业志愿。

  参与招收在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招生的中职学校,可根据专业和办学条件,自主设置招生专业,并鼓励开设以培养一线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的先进加工制造类和现代服务类等专业。

  据悉,在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全日制初中学校 (含预备班),连续就读2年,年龄不超过18周岁的应届初中毕业的随迁子女,符合条件,即可报名。招生入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总分为450分。招生学校将在今年7月底前,按事先向社会公示的录取办法考生成绩和志愿。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在沪就读中职校期间,按照有关规定,可以和上海学生一样,享受同等国家资助等政策。(新闻晚报3月5日)

 

  福建28所高职首次试点中职优秀毕业生免试入读

  记者从福建省教育厅获悉,福建省首次试点中职优秀毕业生免试入读高职工作,2012年福建艺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等福建28所高等职业院校将面向114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免试入读的优秀毕业生。

  “开展推荐免试试点工作,是福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福建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曾能建说,“这将有利于打通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的通道,在专业、课程、实训等内涵建设上进行对接,并将逐步探索建立符合福建省情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

  推荐免试优秀毕业生的条件为:符合“高职单招”报考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在学期间在设区市教育局举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或在福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属学校代表队选拔赛获得前6名,或者获得学校及以上表彰的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学年学业成绩在学校名列前50%以内。每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推荐名额不超过150人,每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及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学校推荐名额不超过100人,每所非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推荐名额不超过50人。(新华网福建频道3月17日)

 

  教育科研信息

  职业教育文摘

  简析美国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的中高职衔接

  根据卡尔.D.帕金斯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2006年),所有的学生都要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较高水平,以便能在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中谋得高技能、高薪酬及高标准的工作。为此,美国法案规定:凡是接受帕金斯法案下拨款的教育机构都必须开设至少一个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学习项目,项目中所提供的教学要保证高标准的文化课以及相关的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内容,而且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兼顾中等和中等后的衔接性,避免重复,能够让学习者获得企业承认的证书、中等后教育证书或者副学士学位。具体要求如下:(1)融合中等和中等后教育内容。(2)提供有效衔接中等及中等后教育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既要有效衔接,又要避免重复。除此以外,职业技术教育的知识传授应保证连贯性及实效性,能够达到较高的文化要求。(3)要保证让中等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能够通过双向升学模式或者同时参加中等及中等后阶段教育培训的方式获取中等后教育学分。(4)让获得中等后教育学分的学生能够获取企业承认的中级以上资格证书,或者是学士(副学士)学位。(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77~80,96。作者郑坚)

  香港职业教育校企融通模式述评

  香港学徒条例规定凡年龄在19岁以下而又未完成训练的青年人,雇主必须和他们订立学徒合约,并将学徒送到工业学院或理工学院接受工业教育。在学徒接受教育期间,雇主应付给学徒上课日的工资并负责学费。香港的法律还规定凡获批准受训的毕业生都由其雇主发给津贴,作为薪金的一部分。(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81~84,91。作者张东)

 

  国际信息

  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

  被誉为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一个法制化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由此看来,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要规范并保障这种“跨界”教育,就必须同时遵循职业和教育规律,在为职业教育制订的法律框架内,整合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需要。由此,职业教育的立法,必须打破在企业里办培训或者在学校里办教育的思维,形成系统集成、跨界的理性思维。

  一、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立法的永恒动力

  职业教育一直被誉为德国战后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分别于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基本法)和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配套法),正是对培养了大量技术精湛的技能型人才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在法律层面上的规范。自此,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楷模。德国这两部涉及职业教育的法律诞生之时,也正是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大发展之际。在这一时期,颁布或修改职业教育法律的国家,除德国以外还有美国(1963年《职业教育法》)、澳大利亚(1969年《联邦职业培训法》草案)、日本(1969年《新职业训练法》)、意大利(1978年《职业培训法律纲要》)等国。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是职业教育立法的永恒动力。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德国进一步强化了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要素的职业教育的作用。2005年4月1日,德国在总结和升华上述两部法律实施经验和效果的基础之上,合并两法,颁布了新的《职业教育法》。这部新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律,是德国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人才的重要保障。

  二、跨界思维是职业教育立法的基本前提

  1.教育机构的法律地位

  德国《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法,而并非《教育法》的子法。作为联邦制国家,德国各州享有文化主权,所有的学校,包括中小学、职业类学校和高等学校,均属于州一级的国家设施,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立法权都在州这一级,而没有联邦一级的教育法。在德国,除了《高等学校框架法》以外,其他涉及学校的法律均由各州颁布。但作为德国教育主体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却并非只在学校里单独实施,而由国家办的职业学校与私人办的企业并行实施。因此,德国职业教育就形成了两个办学主体,即所谓“双元”主体:一是职业学校这“一元”,它遵循《州学校法》,由州教育部管理;二是具有办学资格的企业这“一元”,但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学校形式的教育机构。后者有两大特征:其一,企业作为教育机构跨越了仅以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界定;其二,企业作为生产机构跨越了其经营范围(跨地区、跨国际)而存在。正是这两个“跨越”,使得企业这一“元”承担了举办公益性教育的社会责任。这就意味着,具有特殊社会形态的“教育机构”所遵循的法律,也必须是跨界的。所以,德国职业教育的立法权,必须放在联邦一级。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具有举办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其主管机构为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其咨询机构为全国性行业协会所设的职业教育委员会(行业职业教育)和各州所设的州职业教育委员会(地方职业教育),而其主管部门(执法部门)则为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和联邦经济与劳动部。由联邦经济与劳动部所设的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颁布国家认可的“教育职业”(即我们所指的“专业”)及其相应的《职业教育条例》,而由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通过设在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里的专门的职业教育主管委员会,负责处理涉及国家职业教育的所有重大事务,以及具有办学资格的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时的相关法律事务,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这意味着,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相关权利与义务,除了州一级有限区域界定外,主要由联邦一级跨区域的国家界定。这也表明,由企业举办的非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但不受制于教育部门体制内的法律。因此,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是跨州、跨地区、跨教育部门的联邦层面的法律——具有“横向架构”的特点。

  2.适用范畴的法律界定

  德国《职业教育法》是规范具有举办职业教育资格企业的法律。所谓具有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企业,是指那些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并经过办学资质认定的企业。从法律角度看,德国所有企业都有资格开展职业培训,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开展职业教育。这就是说,作为有资格从事职业教育的企业,就如同一个公益性学校一样,必须承担教育的社会责任而绝不允许通过教育来营利。这就是所谓“教育企业”的概念。在德国,凡是具有办学资格的企业,被称为“教育企业”。这又是一个独具慧眼的“跨界”概念。目前,德国有资格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大约占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教育企业”的出现,意味着“教育机构”由学校扩展至企业,从而大大扩展了“教育机构”的内涵和外延。也正是在这独一无二的“跨界”理念及其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德国高校的教育院系,除开设世界各国都有的“学校教育学”课程之外,还创立并开设“企业教育学”课程。这些“跨界”教育概念及其理论的出现,应该说是德国人对世界职业教育的经典贡献。

  三、科学研究是职业教育立法的理性支撑

  新颁布的德国《职业教育法》包括“总则”、“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组织”、“职业教育研究、规划与统计”、“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处罚规则”、“过渡条款与衔接条款”7大部分共103条。引人注目的是,“职业教育研究、规划与统计”和“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在该法中被单列,凸显了这两部分内容至关重要的法律地位。

  关于“职业教育研究、规划与统计” (第四部分)。涉及职业教育的研究、规划、报告、统计、调查等5个方面的条款,表明在立法中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予以了明确的法律诠释。

  关于“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第五部分)。这一部分共13条,具体涉及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所在地、任务、组织、机构、经费、章程、人员、督察、义务等,并给出了详细的法律界定。这部分条目占该法总条目103条的13%。对一个职业教育的执行机构——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在职业教育的基本法中有这么高的法律地位,有这么多的“跨界”职能,恐怕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正规的职业教育,而非短期的“职业培训”。因此,德国新《职业教育法》的严谨性、规范性及对职业教育的保障作用,也通过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概念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立法所包含的内容,不能只涉及宏观的确保其权威地位的体系、制度、管理等框架性的结构层面的条款,还应涉及中、微观的确保其有序运行的统计、科研、评估等进行性的机制层面的条款。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德国新《职业教育法》大大提升了“职业教育统计与规划”、“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地位”的法律地位。(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09,(19),32~35。作者姜大源)

 

  其他信息

  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出台

  记者近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2011年12月30日发出通知,正式印发《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要求各地根据该办法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实施方案,做好督导评估工作。办法规定,国家教育督导团定期对各省级人民政府履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职责情况进行督导评估,督导评估采取审核评估与实地督导相结合的形式。

  督导评估主要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建设与制度创新、经费投入、办学条件保障及发展水平与特色等方面展开。督导评估的结果主要用于反映各省(区、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特色,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方向。同时,督导评估的结果作为对被督导检查单位表彰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表彰与问责机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成效突出的地区进行表彰,对发展职业教育职责落实不到位的地区给予通报批评。(中国教育报3月9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摘自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落实并完善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活力。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光明日报3月6日)

 

  4%: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谢旭人答记者问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3月6日下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就教育投入有关问题回答了光明日报、光明网记者杨亮的提问。他提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安排约21984亿元,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4%的目标。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约为2.2万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拟安排20937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拟安排972亿元,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拟安排75亿元。(光明日报3月7日)

 

  兑现4%承诺,地方政府也要给力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指出,“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温家宝代表中央政府表达了对实现4%目标的明确态度和坚定信心,这对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因而,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摆在地方政府面前——怎样承担起本级政府责任,根据当地发展实际,在财政投 入上作出相应安排,以兑现政府2012年实现4%的承诺。

 

  生均公用经费是对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的指标。江苏——地方立法保障生均公用经费

  江苏省政府日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就明确:要根据生均培养成本等发展需求因素及物价变动情况,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高中阶段教育生均拨款标准要不断健全,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在高等教育阶段,在进一步提高省属高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之余,省里还应“建立市、县属高校财政投入水平考核奖补机制,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达到规定要求的给予适当奖补,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酌情减少其招生计划”。

  据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处处长王鲁沛解释,所谓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指政府按照学生数拨付的学校日常运转经费,学校的日常费用都在里面。生均公用经费是衡量教育投入增长的重要指标,与教育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不同地区学校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会有差异,“比如,北方的学校冬天有取暖费,而江苏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电费也相应增长,这些都在公用经费里。学校日常运转经费的提升是最能反映教育质量提高的指标之一”。

 

  提高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如何落实?广东——明确各级政府投入责任

  一项统计显示,2000年以来,广东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一直排在全国前列,占全国8%以上,年均增长超过15%,与GDP(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基本同步。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不断提升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和水平,合理划定省、市、县(市、区)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逐年提高,到2020年广东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达到25%以上。广东明确要求,各级财政从2010年起都要逐年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一个百分点,力争到2012年达到22%以上,到2015年达到24%左右。根据这个目标要求,广东在对全省的财政性教育拨款的总量、占比及省市县各自的总量和占比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逐级分解落实任务。(中国教育报3月8日)

 

  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国家战略能力——2012年度全国职成教视频工作会议召开

  3月1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2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总结交流了2011年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研究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鲁昕出席北京主会场会议并讲话。

  鲁昕指出,2011年,职成教战线根据中央的总体要求和教育部党组的具体部署,全面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健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政策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办学机制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能力,部署和推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教育支持保障政策,努力保证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全面部署新时期继续教育工作,为做好今年乃至今后几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鲁昕表示,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国职成教战线要重点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实体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构建合理教育结构8个方面提高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服务能力。

  鲁昕要求,2012年,职成教工作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改革和发展大局,以体系建设为引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基本制度,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推动中高职衔接取得实质成果,提升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加快推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和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水平。(中国教育报3月17日)

 

  报:各位领导

  送:成都市教科院办公室、区(市)县教育局职成科、区(市)县教研室(教培中心)、各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各学科中心组、各职业教育集团

扫一扫关注微信